人民日报海外版:聚焦“薛凤昌杯” 大运河流域灯谜名城邀请赛系列报道二 |
发表日期:2015-08-11 10:35:45 |
值得纪念的近代著名教育家薛凤昌
人民日报海外版美洲刊8月11日电(韦峰)昨天,我们报道了“薛凤昌杯”大运河流域灯谜名城邀请赛将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拉开序幕的情况,有网友询问,这场备受全国迷友关注的长三角地区最大规模“文虎”大赛,缘何要冠名 “薛凤昌杯”?他,究竟是何许人也?
为此,我们专门前往吴江区文联进行了采访。
重教尚文薛公侠
薛凤昌(1876~1944) ,字公侠,号砚耕,别署笔名有蛰龙、病侠、邃汉斋主、K.H.生等。吴江同里人。清末秀才,早年游学日本。
薛凤昌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诲人不倦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南社的柳亚子、中国民主同盟的领袖王绍鏊、名作家范烟桥等都出于他门下。曾先后任教同川学堂、浦东中学、吴江县立中学、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光华大学、东吴大学。薛凤昌生平喜爱金石、碑贴、图书,收藏颇丰。又工书法,凡楷、行、隶各体皆秀逸俊美。著述宏富,曾著有《龚定庵年谱》、《语石考证》、《松陵文徵》、《籍底拾残》《游庠录》等书,涉及诗文集、乡土志、小说、译著、教材等,数十种数百卷之多。1917年冬,与柳亚子等组织“吴江文献保存会”,保存、整理、研究乡邦文献。其谜著《邃汉斋谜话》为今人所崇。
薛凤昌于光绪廿四年考中秀才,因受康梁“戊戌变法”的影响,对腐败透顶的“晚清政治”深恶痛疾,毅然放弃科举仕途,致力于新思想、新知识的传播,走上教育救国之路。
薛凤昌早年曾东渡留学日本,和“诗界革命在江苏的一面大旗”(钱仲联语)的语言文学大师金松岑(天翮)相交,情同手足。金松岑于吴江同里创办同川学堂和同川自治学社时,薛凤昌便是他的得力助手,曾任教讲授自然科学、主持理化教习所,主编《理学杂志》。
宣统三年(1911年),金松岑先生迁苏讲学,薛凤昌离开同里,去了皖北,不到一年,1912年4月,应邀回乡与费伯埙(1879-1925)等在县城西门外鲈乡亭创办江震高等学堂(即后来改名的吴江县立中学)。薛凤昌任了一年校长后辞职,1915年又回校重任校长,但未几又离家乡,在无锡师范学校任教。1917年与柳亚子等人组织吴江文献会,保存研究、整理乡邦史乘文献。抗战前夕,赴上海光华大学,任中文教授,同时还兼职执教东吴大学等院校。
著述商灯一“大家”
清光绪中后期(大约在1902年左右),薛凤昌在吴江创建苏州的第二个灯谜组织灯社,“每于元宵前后,出灯里门,相应和者,不下二三十人。”谜社中,有其胞兄薛淦夫,好友金松岑、沈中路、顾友兰、于欧生、王啸桐、王清臣、王筱同、潘文勤、周良夫、王镜航、陈星言、顾大椿等,人才济济,《清稗类钞》上,也有提及。这是苏州谜史上成立较早、时间较长、活动较活跃的谜社之一。“春宵秋夕,集三数朋侪,钩心斗角,每一揭晓,鼓掌称善,虽曰游戏,工雅实难”,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因金松岑、薛凤昌离开吴江老家才停止活动。
上海商务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于辛亥革命期间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了薛凤昌著述1.12万字《邃汉斋谜话》,1912年冬(民国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又将此文单独出版社发行。薄薄的这本谜书被喻为近代“谜话开山之作”,比号为“谜圣”的张启南1916年4月《橐园春灯话》,要整整早了四年多。
《邃汉斋谜话》是一本论述灯谜学理论和记录地方谜志的专著,打破了谜集《集谜》的框框,以谜话刊行于世。他一改明清以来谜著大都为谜作汇编的模式,试着以优美散文的闲适笔法,写成谜话,娓娓道来。博采众长,例举精当,点评切要,系统阐述了他对谜艺谜法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的认识。这种形式,生动活泼,给张启南创作《橐园春灯话》以很好的启发,自然奠定了薛凤昌谜学大家的地位。
爱国情怀慨而慷
薛凤昌倾向革命,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二十二岁的他即与金松岑等人成立“雪耻学会”。金松岑翻译日人宫崎寅藏宣传孙中山革命事迹的《三十三年落花梦》时,薛凤昌是日语的口译者,译著出版时,孙中山先生亲笔作序。即使在陈去病发起、薛凤昌主持第三集的前清秀才聚会的秀餐会(1935年农历十月十五日)上,薛凤昌在序中仍有如此话语:“我生不辰,殿屎凋瘵,夸夫之愿未酬,宣子之威可畏,请缨已晚,投笔何能?热酒填膺,能无感喟?”一腔之报国热情溢于言表。九一八事件后,上海《文虎》半月刊开辟“讥骂日本之灯谜”和“合作抗日文虎”专栏,以配合抗日宣传。薛凤昌亦为特约撰稿人之一。
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期间(1931—1945)推行奴化教育。其主要手段或者说奴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对中国人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时间到了1942年秋,薛凤昌回乡创办私立同文中学,出任校长。因其旗帜鲜明地抵制推行奴化教育、拒用伪教育局指定课本。日寇要求薛凤昌接受二个条件:一、改“私立”为“公立”,接受日伪教育局管辖;二、立即停授英语,改授日语,并由日方派日藉教员来校任教。薛凤昌先生对此二个条件一概拒绝。日伪再三逼迫,他仍坚决抵制。1943年12月12日,“便衣密探突然闯入,挟持薛校长至吴江日寇宪兵队,查问思想问题,翌日释回。1月后,日寇又将薛校长押至吴江宪兵队(吴江松陵镇银行弄,中国农民银行吴江分行旧址),同时进行抄家。2天后,日寇又派人分头至薛家及校长办公室进行搜查,但一无所获。日寇还是要他接受先前提出的二个条件,他在牢中以绝食表示抗议。残暴的敌人竟对年逾花甲的薛校长施刑,并纵狼狗扑噬先生。1944年1月20日,薛凤昌先生坚贞不屈,殉难于敌牢,遗体被丢弃在三天门桥河滩边,时年67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薛凤昌先生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直令日寇胆战心惊,他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之歌!(完)
来源:http://www.peopledailyamerica.com/html/2015/wenhua_0811/24699.html
|
阅读次数:416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