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句谜杂谈 |
发表日期:2006-11-16 09:31:47 |
读《灵霄阁谜话》札记之二
袁先寿
成句谜乃指以前人现成文句做谜面的谜。曾经有称为成语谜。原来认为“成句”一词为谜人杜撰,后来查得,不仅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将“直书成句”列为“填塞” 三病之一。而且《带经堂诗话*下集*卷十七*十八》载《渔洋诗话》
余《襄阳怀古诗》云:“岂有鸩人羊叔子,更无悔过窦连波。残碑堕泪回文锦,一种销沉可奈何。”首句陆抗语,次句山谷诗,皆成句也。
近日,翻阅《四库全书》,发现与上述同是康熙时代著作中,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卷二十《东城兵司马指挥施君匪莪先生墓志铭》有“尤喜集唐人成句为诗”之句。李光地《榕村集》十四卷《御赐教忠扁额刻石恭记》文中有“窃用唐人成句”之言。而《四库全书》编者所写“提要”里,“成句”一词则比比皆是。可知在康熙年间已有一些文章用“成句”一词,到乾隆年间已相当普及了。
在谜书中,乾隆四十五年成书的费源所编《玉荷隐语·凡例》:“以成句猜成句,若一字近赘,便成白璧微瑕。”可见谜人使用此词亦早,但是并不普遍,其后,夏之时《春宵博雅·凡例》“如用成语两句,并非连贯,是东凑一句,西凑一句,谓之‘杂凑’。虽有佳题,兹所不取。”称“成语”而不称“成句”。
直到清季前后,谜圣张起南《橐园春灯话》中评一谜云“‘自写家书寄弟兄——启予足,启予足’虽非成语,而措辞不俗,亦谜中能手。”文中仍称“成语”。而 从上述评谜口气看,即使谜中能手所作措辞不俗的佳谜,仍有不是成句之憾。可见其时成句谜之受青睐。
灯谜借用成句,其形式上之严格,已经超越宋代诗人“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黄庭坚《答洪驹父书》)的标准。如《后山诗话》云:
黄词云:“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盖韩诗有云:“断送一生惟有酒”,“破除万事无过酒”,才去一字,遂为切对,而语益峻。
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第五十八卷谈宋诗《鮆鱼》时云:“东坡涉笔游戏,往往以前人成句,点窜一二字足成己意”。也未反对“点窜成句”。
而谜用成句,《橐园春灯话》曰:“面用成语,不啻昔人代为效劳,供我此时所用者,若点窜涂乙便失本真。”黄词去两“酒”字,已不合要求;而两句成句,又非连贯,又如夏之时所谓的“杂凑”,用于灯谜,“虽有佳题,兹所不取”。
其实,文章全用成句,并非易事,往往有损文字的连贯。《四库全书》编者在明·胡松《唐宋元名表》提要所言:“至于全用成句,每生硬而杈桠”。又在宋·谢伋《四六谈麈(音zhu,读若“主”)》提要中引谢文云:“四六之工在于剪裁;若全句对全句,何以见工”。灯谜虽不同于四六,要前后句对仗;也不象行文要上下句连贯;但也存在底面之间,必须扣合自然。配面的成句,既不可删节,又不能凑用,就难以如自撰句依底剪裁,容易底有剩义,面有闲字。于是,对底面确扣的成句谜,称之“天然玉合子底玉合子盖”以作褒奖。晚清谜家唐景崧在其所编《谜拾·序》中说:“面取成语,与里语天然凑合,所谓‘玉合子盖玉合子底’是也。”《橐园春灯话》 云:“余作谜主张典雅一派,必底面天然配合,如古所谓‘玉合子盖玉合子底’者,乃为上品。”“玉合子”一词初用于诗评,清·樊增祥《儿辈初学属对赋》诗:“天衣巧制须无缝,玉合精求必可逢。”自注:“唐人谓作诗如掘得玉合子,有底必有盖,精求之可得。”指诗家属对妥帖,起承流畅。移用到灯谜就是谜面上成句能与谜底间字无抛荒,关联准确,丝丝入扣,贴切无间。
但是,天衣巧制常有缝,玉合精求不易逢。折中之说遂起,《橐园春灯话》有云:“或有闲字夹杂其间,未能丝丝入扣,则不如芟繁就简之为得。如能细意熨贴,巧事剪裁,亦见手段。总之须确有来历,不可随意凑成,第一用意尤不宜近俗,俗则非雅人吐属,令人不耐。”孙笃山亦云:“面用成语为佳,惟佳句多被前人用尽,不得不出于杜撰。但词须雅驯,即偶用俚语鄙事,亦须熟不伤雅。”
另一种意见则对扣合不能贴切的成句谜坚决排斥,如清·管礼昌《新灯合壁·凡例》:“是选不专以面用成句为贵,其面用成句而意实勉强者概不人选。”更坚决的则是清·葛芝眉,其编写的《余生虎口虎凡例》云:“作谜者必以何事,何书为题,牵强作成,并不得神。好是随时随意、信口信句而成,方可天然巧合。”似更倾向用自撰句。
而最明确反对成句谜的是北派谜前期谜人,民初的董痴公。在《谜语俱乐部选萃·序》中指出:
特集北派七字成章,整齐精切,无一南派羼杂其间。盖因南派抄袭成语,牵强拉杂,毫无价值;纵有一二小巧者,句无准则,总难登大雅之堂。特表明之。
这番全面否定的声明,倒使我想起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里批评黄庭坚的一段话:“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也。”其实山谷《答洪驹父书》所云:“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金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中所谓“陈言”,使用成句,一字不易的,虽有亦不多。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山谷》前后两集里列举了山谷不少用前人语例,但是,整句引用的只有《别杨明叔诗》:“皮毛剥落尽,惟有真实在。”胡仔说是“全用药山禅语也”。其实一字不易的只是下句,上句原为“皮肤剥落尽”易一字。其他不是换字就是加减字。如引《复斋漫录》云:“唐·朱昼《喜陈懿老至》诗云:‘一别一千日,一日十二忆,苦心无闲时,今日见玉色。’乃知山谷‘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之句取此。”可见谜人用古人“成句”,较黄山谷之取古人“陈言”走得更远。山谷被骂为“剽窃”数百年,难怪董痴公要骂成句谜为“抄袭成语”了。
自东汉“黄绢幼妇”为滥觞,至南北朝的“井”谜、“箸”谜、“屐”谜,一直到五代末的“独眠孤馆”谜;几乎都用自撰句。而宋谜中才渐渐出现一些“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的谜语。周密《齐东野语·隐语》所载的“蜘蛛”谜里的“中心藏之”句就是取自《诗经·小雅·隰桑》篇,而“玄之又玄”句则取自《老子》。 “拄杖”谜:“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则分别取自《论语》的《季氏》和《述而》篇,但均有删节。其他相似例子也有,但同样不忌集用或删改,可见宋谜受宋诗影响之深。再看明代李开先《诗禅》所收的谜,就不一样。同为“拄杖”谜,就将谜句全部按照《论语》的《季氏》和《述而》篇原句,一字不易的照抄。“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夫曰寡”,“淡扫蛾眉朝至尊”,“两下里做人难”,“知人知面不知心”等《孟子》句,唐诗句、《西厢记》句和俗语,都照搬照用;此时,近代用成句的方法,已隐约可见。但其要求犹未如后来谜人严格。“拄杖”谜就有“杂凑”之嫌。至于民间谜语,即所谓俗谜,李氏也并不排斥,如所收“看着有节,,摸着没节;两头冰冷,中间火热。”这条“历头”谜,《徐文长佚稿》由于选载了它,被《四库》编者作为《佚稿》“鄙俚猥杂”之例,判定该书“岂可入之集中”而失去收入《四库》的资格。以后一些谜书,也收有成句谜,量仍不多。到清乾隆年间,费源《玉荷隐语》问世,成句谜始登上重要地位。
《玉荷隐语》的出版,乃谜语改革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作者之舅孙祺甚至夸为“此书一出,虽谓古无谜,而今始有谜也,亦奚不可。”该书一百五十条谜均为今体谜,一字面无半字或生造字,两字均为现成词汇;三字以上多为成句。可知,谜面成句正是今体文义谜(即具有现在内涵的灯谜)初发轫时的特征之一。但是,由于谜愈做愈多,经史子集的现成句子,所用已多,于是说部、戏曲之句,也广为采用。而且,成句作面撞车几率远远高于自撰谜;特别扣合得愈贴切的佳谜,愈容易撞车。正如清·唐景崧在《谜拾·杂说》中所说:“以有限之书,供无数人造谜,其扣合处有恰不可更移者,非如作文同题而辞义任人变化,与天然处每易雷同,实非剿窃。”因此,虽然成句谜似乎在配面时“不啻昔人代为效劳”,但难过“撞车”、“闲字”诸关。那么,是不是成句作谜已如孙笃山前辈所云:“佳句多被前人用尽,不得不出于杜撰。”有似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毫无前途了吗?
最近读了谢云声前辈在《灵霄阁谜话》的一段话,明确对“不得不出于杜撰”之说表示:“以为不然”。却对孙笃山的另一句话“谜面宜增损成语,以求合拍”誉之为“略称至论”。所谓“至论”,《辞海》注曰:“最精辟的言论”。其实“宜增损成语”之旨,不仅较张起南的“细意熨贴,巧事剪裁”说得更直截了当,而且也与前贤认为“全用成句,每生硬而杈桠”之意 相合,更可以不仅在谋谜时能由“昔人代为效劳,供我此时所用”,却又能避免“撞车”、“闲字” ,达到两全其美。《灵霄阁谜话》“略称至论”之誉,诚为“至论”也。
|
阅读次数:555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