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鉴序《灯谜聊天室》 |
发表日期:2016-10-17 09:08:04 |
孙鉴
近代以降,灯谜活动大概经历了三个繁荣期:
清末民初,猜风炽烈,谜事兴旺,其间谜家辈出、谜社纷涌、谜著蔚然,这一时期最大的贡献是基本厘定了灯谜猜制的理论框架,灯谜从此与谜语分道扬镳。
其后,灯谜活动的复苏与勃发,要等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直至90年代初,灯谜活动趋于组织化,跨地区交流积极频繁,甚至诞生了全国性的灯谜组织,其间谜书谜刊大量印行,创作题材和手法富有时代气息,理论研究视野开阔成果丰富。这一时期最大的贡献是灯谜未断代,涌现出一大批灯谜爱好者、研究者。
经过短暂的不景气,灯谜在21世纪初迎来并拥抱了互联网,猜制时空突然获得极大拓展,灯谜活动真正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灯谜的竞技性被不断强化,特别是借助网络社区,猜谜的群体和强度都呈前所未有之势,随之而来的则是灯谜评价体系的混乱和分歧。虽然这一特点尚存利弊之辩,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技术对灯谜创作和猜射影响深远,其威力还没完全显现。
躬逢其盛。本书作者刘茂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接触灯谜,并由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既能坐得“柳叶轩”(他的书斋名)的冷板凳,又是网络灯谜的弄潮儿(比如,他在2006年创办了上海灯谜网)。他熏陶的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跟随的是海上谜家江更生、朱育珉们的脚步,深得海派灯谜之精髓。当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懵懂喜欢上灯谜的时候,刘茂业的大名就已频频亮相于各大谜书谜刊,待我2006年重拾谜技加入“海上谜谭”之后,才得以结识刘茂业先生,并获赠《柳叶春灯录》一书,此时的他已是全国知名的“实力派谜学专家”,在谜史梳理、谜书收藏等领域,建树颇多。所以,他在新书付梓之际,竟邀我这个“小字辈”来写序,真是让人有点不知所措。
幸好做了“海上谜谭”的十年“谭友”,写得不好,刘茂业先生料是不会怪我的。十年来,沪上谜友每月一聚,大家都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刘茂业则是“海上谜谭”的CEO,负责上海灯谜网的运行,每次雅集的通知都是从他这里发出,一发就是十年。这也正是我一直向往的玩谜方式:两三素心人,兴致所至,赏灯品茗,迸发的是谜趣,玩味的是机锋。承蒙茂业先生不弃,我经常利用雅集的机会,向他讨教,收获良多。他新著面世,恰逢“海上谜谭”雅集运行十周年,对于海派灯谜来说,可谓双喜临门。
在我眼里,茂业先生是一位灯谜“达”人,这里的达,是达观的达。他曾在“海上谜谭”雅集百期时撰文说道:“这个时代食品种类很多,营养价值却不高。娱乐方式很多,乐趣却越来越少。也许,为在纷繁多忧的人生中寻觅属于自己的乐趣,我们将继续成为灯谜守望者,注定穷有涯之生,行制谜猜谜无聊之事了。”他的“刘氏幽默”,参加过他主持的谜会的人,应该不会陌生。每每看到他与沪上另一位谜会金牌主持戴英獒先生同台亮相,两人一张一弛,我们这些来猜谜的人,就知道一场好戏要开始了。
茂业先生既是一个快乐玩谜的人,也是一个认真玩谜的人,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和谜书收藏中。
海派灯谜以趣至上,崇尚“玩谜”,但这个玩不是玩世不恭的玩,不是没有原则的瞎玩。对待灯谜作品,海上谜友是很认真的,特别是在遣词造句上,尤为在意。难免有粗制滥造,但在“海上谜谭”上是难逃谭友批判的。正是有这样的创作氛围,我们既享受了灯谜的巧思,又不断学到新的知识。不妨来看几条刘茂业先生的谜作: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打三字教育名词)视听生;曾是惊鸿照影来(打二字文学名词二)游记、唐诗;枫叶之国,遍地奇珍(打饮料品牌一)加多宝。要欣赏更多的刘氏佳作,就看这本《灯谜聊天室》的附录“柳叶轩春灯”部分吧。茂业先生从多年的创作积累中遴选了500条灯谜,只有自注,没有赏析,这对于一个玩谜已逾35年的人来说,无疑是挑选严苛,自我要求甚高。
至于茂业先生的谜书收藏,我只有仰视的份儿,不敢多言。比如前两年有新闻说,他收藏的《谜学一脔》,入选了“新世纪谜书新发现”。相较深藏不露的古籍收罗,我更喜欢从故纸堆里走出来的他,用处变不惊的笔调,述说那一本本谜籍背后尘封已久的谜论高见。
我是很喜欢茂业先生的“小文章”的。做新闻的我,知道现在三五千字的稿子不难写,但七八百字的文章却很考验人。茂业先生的文本却是极尽内敛,没有无来由的感喟,更不见掉书袋式的卖弄。这对于赏析横行、批评难为的现今谜界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新之风。茂业先生在谜话文本上的探索和努力,还有待更深层次的价值发现,我们也希望他继续写下去,期待更多的精品力作问世。
前不久,有谜界中人撰文呼吁,有志编制谜刊、撰写谜书的各位谜友,应该多编撰一些灯谜小品、谜艺探讨类的专题论述,尤其期盼那些有感而发、厚积薄发、弹无虚发的个性化著作。
我想,刘茂业先生的这本新著,应属“期盼”之列,而且不会让你失望。
(作者系《东方早报》副总编、上海市职工灯谜协会副会长,著名青年谜家) |
阅读次数:353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