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 首页 | 谜坛 | 灯谜 | 谜话 | 文献 | 图照 |
旧文重刊之三:谈海派灯谜
发表日期:2016-12-15 10:51:53
【编者按】苏州灯谜公众号近日发布消息,吴地某“谜语专家”在其《姑苏谜语通览》一书序言里称,因上海县在古代曾受过苏州府管辖,便认为“海派灯谜”系苏州谜语派生而成。我们认为这纯属井蛙观点、夜郎思维以及荒唐逻辑。照此推论,春秋时吴国(都城苏州)被越国所灭,由越王勾践统治,那苏州谜语岂非是绍兴灯谜的分支了。
“海派灯谜”自有其滥觞与传承,可以说它与苏州谜语没有任何传承关系,现再重新刊发灯谜专家撰写的有关“海派灯谜”的三篇文章,以廓清事实,为正视听。 

汪永生
 
不知怎么搞的,江更生忽然一反常态,他的这本谜书竟然不找名人、高人写序(如他以往编著的《中国灯谜辞典》,由补白大王郑逸梅、文艺评论家刘衍文、“红学”专家魏同贤依次作序;12本一套的《猜灯谜长知识》丛书,由著名作家叶永烈等作序;年前新编成的《现代灯谜精品集》则由民间文学泰斗钟敬文作序),而是来诚邀我这么一个常人操觚,不免让人感到奇怪。我在宠惊之余,静心细想江兄此举,大概是出于以下的考虑,从具体效果来讲,不为不智。
 
第一,我是个谜人。
 
谜人自诩:“灯谜是智者的游戏。”大凡游戏皆含智慧,但聪明人未必都玩灯谜。我说我是个谜人,并非暗示我是个聪明人,只是因为谜人之间有种心灵的契约,这种关系世人称之谓“同好”。“好”不同,不可强作解人。否则,犹如隔靴抓痒,抓者自抓,痒者自痒。唯“同好”知其痛痒,探手入靴,抓得到痒处。即使抓痛,也有快感。
 
第二,我是友人。
 
普天之下,谜人何止千万,“泰斗”、“大师”级谜家,少说也可数以十计,何以江兄青眼于我?说穿了,因为我们是莫逆的朋友。
 
20年前,一见如故。曾在庐山恭逢“匡庐谜会”盛事时,与叶达生、江更生同赴雅集,三人之名俱有“生”字,且同登文虎金榜(江兄荣登榜首),鄙人则“愧在叶前,甘居江后”,谜人戏称“三生有幸”。从此,三“生”订交,遂成良朋。虽分处两地,但心心相印,偶然一会,必作彻夜谈,屡有高见,我虽愚鲁,尚能心领神会。
 
知其人,知其谜,是我的优势。
 
第三,我是外人。
 
江兄居沪上,我寓白下,何以江兄不请春申谜坛高手挥毫?昔苏东坡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是个山外之人,“海”外之人,局外之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但是,话又得说回来,距离太近,固然不行,距离太远也不行。取乎中,舍我其谁?
 
因沾“谜人”、“友人”、“外人”得兼之光,纵然不是名人、高人,我这常人也庶几可滥竽为序了。
 
(一)
 
首先,我们要谈谈“灯谜”。
 
灯谜,是一种游戏。
 
通常游戏总有一些简单的规则,了解这些规则、遵守这些规则,你就可以步入灯谜世界,尽情地游玩。
 
然而,这些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为了玩得痛快,可以取消其中一些条条框框,也可以增添些花样,但必须约定俗成,也就是说,要得到玩的人的认同。
 
这些规矩必须简单。繁琐叫人生厌,复杂令人扫兴。唯简单,使人便于入门,让人感兴趣。有时简单本身就是“美”。
 
总之,规矩是为了让你爱玩,而非相反。
 
灯谜用的玩具:文字。
 
玩的方法;别解。
 
所谓别解,就是原意以外的解释。
 
玩的规则很简单,都是为确保“别解”能合情合理,顺理成章而订的。
 
一是,谜面要成文。
 
不成文,原来意思搞不清,何来别解?即使生拼硬凑弄个谜底,试想没有两个解释之间的“反差”,趣从何来?
 
灯谜不像社会上某些人所担忧的那样,这种担忧,据说来自那些胡编乱造的广告词,怕灯谜会扰乱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其实大可不必,要知道灯谜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在事先了解文字原意的基础上,另找“别解”才能成立,才会有趣。那么,不知文字词语原意或以别解当正解,不但丝毫无可笑之处,而是近乎可悲的了。
 
二是,谜面谜底里的字切忌重复。
 
显而易见,重复不是解释,更谈不上别解了。因此底面文字相重复是玩谜的大忌,如有这种情况,叫作“犯面”。
 
在字谜中,有些人认为字素的重复也应避免,如有,叫作“半犯面”。这种看法,有些人不赞成,故而不曾当作规则。
 
灯谜的结构分四部分;谜面、谜目、谜底、谜格。就这么简单!
 
但是,犹如象棋一样:一方棋枰,几多棋子,演绎出多少可圈可点的变化来。灯谜的变化,扑朔迷离,不下于任何一种游戏。
 
灯谜入门容易,越玩层次越高。难度大的谜,任你绞尽脑汁,搜遍枯肠,也未必能猜中。因此,有人把谜比作“虎”,叫它“文虎”。于是猜谜又叫“射虎”或“打虎”。
 
灯谜虽是小道,但它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风雨雨,一直流传到今天,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与它同时出现的射覆、双陆、投壶等游戏大都已失传,特别是在现代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西方文化东渐,对传统文化的传存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至于灯谜会不会像上述的古代游艺“射覆”、“双陆”、“投壶”那样销声匿迹呢?这就要看灯谜能不能保持它“讨人喜欢”的魅力,要永葆灯谜迷人的青春,就一定要紧贴时代的脉搏,内容要不断地出新。如何紧跟时代,推陈出新,适当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创造出适应新时代娱乐口味的灯谜,上海的“海派灯谜”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尝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就是我在下面谈海派灯谜的出发点。
 
(二)
 
上海是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一千多万炎黄子孙。
 
它面向东海。从太平洋彼岸来的洋人,用枪炮打开了国门,把这里当作冒险家的乐园,从开埠到如今,西方文化的东渐在这里登陆。“德”先生、“赛”先生从这里上岸。
 
它背后靠着神州赤县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母亲河——长江,奔腾万里、容纳百川而由此归入大海。
 
它紧邻素有人文荟萃之地、鱼米富足之乡、温柔礼仪之邦誉称的江浙两省。历史文化的沉积向大海延神,这是一片精神王国的上海滩。
 
严格意义的上海人是很少的。四面八方外地人,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兴趣……聚集到上海。
 
在极其复杂、神奇、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一种同样复杂、神奇、广阔的上海一派——海派。
 
海派,似乎不是褒义词,但也不像是贬义词。这就像在上海上馆子,不管它标什么名头:京、苏、扬、广帮也好,川、鲁、闽、湘帮也罢,吃过之后,才知道都是“海派”的各帮。
 
你可以认为这是赞美,也可以认为这是批评。这种介于点头与摇头之间的;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大概就是真正的海派。
 
没有百分之百的好,也没有百分之百的坏;聪明里透着狡黠,热情里掺点油滑;分得清好歹,但更注重利弊;爱面子又更爱实惠;宁肯轰动一时不求留芳千古;宁做表面文章不做官样文章;追求享受但精于算计;自负但不排他;讲时髦但守本分。
 
再进一步认识,海派也许如此。
 
海派是一个模糊概念,谁试图把一个模糊的东西清晰地表达出来,不啻是用糖纸去抹嘴,结果是越抹越模糊。
 
但是,只要不存偏见,你会发现海派的东西有好多是不错的。海派的作风也有不少可爱之处哩。
 
海派灯谜就是海派文化中的一个新品种。
 
为什么说它是新品种呢?
 
海派京剧是“海派”名称的滥觞,有一百年出头,它相对于京派京剧而言。首先都是京剧,基本区别在于,北方人叫“听戏”,南方人叫“看戏”。不但要求悦耳动听,还要赏心悦目。舞台要布景,情节要新奇,唱工做工都要精,为了取悦观众,甚至不惜真刀真枪上台干。
 
海派京剧还有一点可取之处,就是吸收西方进步戏剧理论,改变剧团的观念、机制、管理,如实行导演制,剧场班底制,等等。
 
这些特点都与上海文化市场的孕育和发展有关。
 
海派京剧之后,就是海派文学,郭沫若等人办了个创造社,鲁迅到上海一瞥,讲了一番话,把上海文艺界骂得一塌糊涂,海派文人于是戴上一顶“才子+流氓”的桂冠。
 
虽然海派文人也把鲁迅骂得够呛,但由于人所尽知的原因,很长一段时期,海派文学作品不得见于天日,很是受了委屈。
 
如今海派文学重见天日,于是有些人打抱不平,大有得势不饶人的气派,这本身就少了点海派的洒脱。
 
当然,鲁迅对海派是不会恭维的,但对京派也不客气,各打五十大板(海派的打重些)、说京派近官,帮官得名,海派近商,帮商渔利,同时为了混口饭吃,不过京派比较隐蔽,海派比较明显而已。
 
吵骂了几年以后,双方握手言欢,30年代,京派文人南下也住进“租界”,一路混作一派,把鲁迅也搞糊涂了。从此海派再没人提起。
 
如果说京剧是唱出来的海派,那么,文艺界是骂出来的海派,难怪人们说,京剧讲究“唱念做打”,文人讲究“嬉笑怒骂”呢!
 
灯谜分派大约是在辛亥革命前后,华北以北京为中心的一批文人,他们擅场作诗,因此,自撰出七言近体诗一句来制成谜面,追求文采华丽、平仄协调,文思与巧构并重,增添了灯谜的雅趣,这批人称为“北派”,所作之谜叫“北派谜”。
 
与“北派”相对应,另一些谜人崇尚以古诗词、古今文章中的成句作谜面,注重扣合别解、追求浑成典雅,称之“南派”,所作之谜叫“南派谜”。
 
这种灯谜的南北之分,与京剧、文学不同。只是制谜手法有异而已,可以说与海派灯谜关系不大。
 
然而,上海的灯谜沿革自有它光彩的一页:
 
上海的猜谜活动早在清代咸丰年间就相当流行,清末民初为第一个高潮。
 
“九•一八”事变,上海《文虎》半月刊上,曾刊登《诅咒日本之灯谜》以及《合作的抗日文虎》,以灯谜为武器,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表现了海上谜人拳拳的爱国之情。不久日军的炮火就将举办谜会的园林摧毁。上海的灯谜跌入低潮。谜人们虽饮国恨家仇,了无作乐之心绪,但不等于灯谜已经消亡。正如花落,总有花开之时。
 
抗战胜利以后,由屠心观等首倡的灯谜社团“虎会”曾独领上海谜坛风骚。解放初期,曾一度停止活动,直至50年代后期,复重振旗鼓,而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加入,其时江更生兄“年方二八”,十五六岁已成会中翘楚。60年代始,因某些“过敏症”患者硬派灯谜有影射之嫌,有讽嘲自然灾害等大罪,遂取消了各区俱乐部中灯谜的正常活动,连《新民晚报》上的《一日一谜》专栏也停刊了。上海的灯谜似乎又跌入了低谷。也许是灯谜的生命力特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四人帮”粉碎之后,海上灯谜又复苏了。
 
1978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各区文化馆(宫)皆云集海上谜人,举办谜会,同时还开设讲座,培养了一大批灯谜爱好者。打此以后,上海灯谜遂有“海派”之誉了。具体说来,它可从1979年中华全国总工会责成南京举办全国九城市灯谜会猜之日算起。(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
 
这次盛会,将全国有代表性的灯谜活动家聚集一处。这是灯谜有史以来第一次。今天,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一下,在热闹的谜会中,谜人的交往,各种风格的谜,异彩纷呈。这些似乎已经烟消云散,而留给人们的它的功绩在于,结束了几个文人、地域性地、暂时性的逢场作戏的历史。使灯谜开始成为全国性的、乃至影响到海外的一项群众性娱乐活动。
 
谜会期间,海上谜家以其精湛的谜艺和对灯谜发展的独到的见解和思路,当然包括上海人特有的洒脱的风采,倾倒了与会的各地谜家和金陵成千累万的灯谜爱好者。
 
“海派”灯谜的美称,从此而生。细算起来,20个春秋,它在海派文化众多兄弟姐妹中,只能算“小阿弟”了。在海派文化百花园中,可称得上是“新品种”的小花了。
 
海派灯谜在南京亮相后,80年代初,江西九江市在庐山召开“匡庐谜会”。13家谜协(组)互相考试,连考十几场。还有其它比试,诸如制谜,灯谜论文的评比。还设团体、个人各个奖项。如今谜会的竞赛,大多以匡庐谜会为嚆矢。彼时,上海队一举夺得团体总分,个人单项、总分等几项桂冠,使全国谜人为之刮目相看。海派谜人声誉鹊起,从此奠定了海派灯谜在全国灯谜界的领袖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世人纷纷下海,有的埋头在自己的专业里求成就,有的在股市中逞英豪,还有些人另辟财路,各显神通。海上谜人在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冲击下,经历了大浪淘沙式的洗礼,所剩铁杆谜人也为数不多了。
 
以江更生为代表的海派谜人,以海洋般的胸襟大度,洒脱作风,不但坚守着灯谜的阵地,而且在市场浪潮中,乘风破浪,为海派灯谜,当然,也是为全国的灯谜事业,做出了更大世面,作出了更大贡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处在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上海,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观念更新了,这其中主要是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改变。同时竞争的加剧使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现代科技发展和西方文化介入改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海派灯谜在坚持传统的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以海派固有的风格,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人们精神娱乐的需求,创作了大量海派谜。
 
它们的基本特色是勇于创新、富于变化、讲究谜味、雅俗共赏。
 
在内容上,多用新的、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摒弃老掉牙的“四书五经”之类的高、古、雅、奥的名目,大量地把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知识、趣闻,制成灯谜。
 
在形式上,坚持传统,不为传统所束缚,以趣味性为重,让猜的人猜得出,笑得出,笑过之后有回味。
 
海派灯谜具备着海派文化的通性:
 
第一,多元化的结构。上海人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方方面面皆呈多元化特征。因此,海派灯谜中不乏有雅趣,当然也有俗气,但更多的是俗不伤雅,雅中有俗,形成了雅俗并存、雅俗共赏的多元化的异彩纷呈的格局。
 
其二,包容性的气度。大海纳百川,海派灯谜广泛吸取了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等地灯谜的精髓,加以海派的包装,形成了海派特有的风格,甚至对外来文化,比如,外语、希腊神话、外国名著、新鲜玩意,都能当典实入谜,信手拈来,皆成佳作。
 
其三,讲究实惠的作派。不求名垂千古,但求轰动于一时;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不为孤芳自赏之标风;因而追求趣味,迎合人们的趣味,从而争得更多的群众。
 
其四,富于创造力。海派谜是创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海派灯谜不拘泥于古人、名家的藩篱。从创作思想、创作原则到创作手法都有所突破。海派谜人大多受过现代高等教育,深受海派文化氛围的熏陶,他们得天独厚,故在灯谜创作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对于谜坛有着不可取代的贡献。
 
其五,也是最后,开拓的精神是海派谜人最可宝贵的特点。他们有极为宽广的视野,向灯谜以外的领域开拓,特别是新闻媒介:报刊、杂志、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争取到他们的合作,就等于争得了群众。解放前的私人宅院、园林、游乐场所,解放后的文化宫、青年宫,当这些不再能为灯谜提供生存条件时,全国谜人中没有不哀叹的。而海派谜人,敏感地把重点移向新闻媒体,他们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长期通力合作,如自东方广播电台1992年开播迄今,792千赫的《东方大世界》,周一到周六每晚7:00的《灯谜万花筒》板块中,每天五条新谜,令无数听众猜谜上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94年元宵期间,东方广播电台“东方大世界”名主持陈濛小姐与江更生兄联袂策划了一台由企业家赞助,令国人为之侧目的盛况空前的“东方谜王赛”,东方电视台还特地摄制成长达三刻钟的专题电视片播放,被传为谜坛佳话,可算得海派灯谜一大手笔。
 
今天,江更生兄将其在近几年创作的灯谜汇集成书出版,这是首次亮出“海派灯谜”名号集海派谜风格大成的第一书,也是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灯谜的诸多贡献的一部分,作为谜人和友人,我祝贺他、感谢他。
 
1998年6月,写于金陵光华园
 
(注:本文原载江更生著《海派灯谜一万条》一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本文作者汪永生先生,江苏姜堰人,1940年出生,2007年8月29日病逝于南京,该文亦收录于南京市职工灯谜协会编印的《汪永生谜文集》一书。)
阅读次数:2772
陈政谜作评析一则
“春”字入谜话别解
“朝”字入谜话别解
杨基平先生评析刘茂业谜作
“程”字入谜话别解
“息”字入谜话别解
南翔记忆
“才”字入谜话别解
南翔赛外
第五届南翔杯自荐佳谜评析之七
第五届南翔杯自荐佳谜评析之六
第五届南翔杯自荐佳谜评析之五
南翔观灯记
含英抱幽馥,佳会良在兹
第五届南翔杯自荐佳谜评析之四
第五届南翔杯自荐佳谜评析之三
第五届南翔杯自荐佳谜评析之二
第五届南翔杯自荐佳谜评析之一
“非遗点亮生活”第五届“南翔杯”全国灯谜邀请赛开幕式选手代表发言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海上谜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12 SH-DENGM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7037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