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对灯谜艺术传承和创新的实践探索 |
发表日期:2019-03-14 20:31:17 |
徐汉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当前,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应当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历史性论断呼唤着社会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激发着社会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热情。
一、当代大学生成长背景下传承传统文化的困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借助其强大的经济硬实力为后盾,到处推行西方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对新时期文化强国梦的实现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而当代大学生均出生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他们成长过程与世界观的养成的阶段也是中西方各种文化与思潮的激烈碰撞与交融的阶段,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和认识水平都停留在较肤浅的表面,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确有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耐心和时间才能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给了舶来文化与世俗文化中的一些肤浅却又能给青少年直接的刺激与新鲜感的快餐文化与庸俗文化以可乘之机。韩剧,日本动漫,美国大片,网络小说,网络游戏……这些快餐文化以其类似“快餐”的直接的新鲜刺激感,虽营养贫乏,却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长此以往,吃惯了快餐的他们更加难以静下心来去细细品味传统精神饕餮大餐的滋味,对传统文化往往敬而远之。或是即使心向往之,而由于中小学时代的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们放弃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欠缺。即使进入大学后想要涉猎传统文化,却由于基本的人文素养的薄弱,同时又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而无能为力。
另一方面,当今大学之中还不免存在着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这种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活并不再像曾经的象牙塔一样独立于经济社会之外,可以远离世俗的纷繁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与兴趣的培养当中。当前的大学生不得不一刻不停地关注这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为了未来的工作调整着生活的重心,在一些人眼里,只有成绩和证书才是自己能力的证明与标志,才能为自己未来找到心仪的工作加分,无心去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也对传统文化毫无兴趣。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庸俗文化与舶来文化的夹击中面临巨大的困境,尤其是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薪火相承的脉络中担当的缺失,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二、在大学生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大学生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先锋,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此,我们必须以强烈的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大学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知识是由当代大学生首先接受、理解并认同,然后直接或间接地扩展到周围人群,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作为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延续的重要载体,他们良好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群。为此,必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高校校园文化阵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当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缄默的时候,我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来引导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他们打开一扇窗,看到那古老磅礴而又历久弥新的伟大文化长卷,当他们真正步入殿堂,窥探到那人类文化殿堂中真正的明珠之时,他们是愿意发自内心的守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
在大学这个追求真理、传播知识的海洋里,当代大学生应该基本具备了独立思考、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起高瞻远瞩、敏锐判断的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能够真正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为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作出贡献。大学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得到感同深受的体验,加之许多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更需要一定的文化功底与潜心研究。因而,在大学生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成为极大的可能。
三、在大学生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有力的助推剂。如何推进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仅靠课堂教学来推广传统文化的做法无法改善传统文化的传播环境,无法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与推广。要想切实推进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推广,我们必须成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发掘者与培养者,必须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的传统文化精神领地,必须打破现有的局面,从新的角度进行尝试和探索。
同济大学从2008年开始致力于建设“同济大学灯谜文化传承基地”。在“同济大学灯谜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过程中,得到上海市职工灯谜协会相关专业人士的精心指导,在校园内多次开展灯谜文化讲座,进行灯谜文化的展示活动,举行灯谜游园会等互动性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的经验,吸引了众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系列活动反响热烈,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追捧。然而由于活动时间毕竟有限,场地也有限,能亲身参与活动的同学只是少数,多数同学囿于时间,精力等原因未能参与其中,许多同学都留有遗憾。我们深刻的意识到“灯谜展示活动”本身具有局限性,只能使小部分同学从中受益,而将更多的人无意识地排除在外,这对于我们弘扬灯谜传统文化乃至更广阔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不利的。我们的研究认识到表现形式阻碍了活动本身,形式的局限性迫使我们要在形式上做出创新。经过思考、讨论、探索,我们将系列活动内容汇总整理出来,制作成文字资料或展示板,通过资料发放和展板长期展示的方式,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灯谜与古典文学的魅力,进一步产生对灯谜和古典文学的热情,将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入心底,扎根在思想深处。
基于“同济大学灯谜文化传承基地”多年来对灯谜文化的推广经验,以及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四大名著的热爱,我们选择四大名著与灯谜文化相交融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探索与尝试。由此建立的“大学生读四大名著赏灯谜的文化研究”项目组,组织形式多样的四大名著与灯谜结合的推广活动,在各种学术性或趣味性的活动中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意图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参与,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需求的主动性,使得传统文化的推广不再流于表面,真正深入大学生群体的内心。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灯谜的趣味性与四大名著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相互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吸引力,大学生们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四、在大学生中传承灯谜传统文化探索的效果与认识
通过四大名著与灯谜结合推广的实践与探索,促进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提高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弘扬爱国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作为对于在大学生当中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方式的探索,“大学生读四大名著赏灯谜的文化研究”项目组,在寻求适当切入点方向做出了尝试。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和灯谜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当中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整体。有很多同学喜欢阅读古典名著,也有很多同学喜欢灯谜,把古典名著与灯谜融合在一起,在读名著中猜灯谜,在析灯谜中赏名著,从而使更多的同学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古典名著与灯谜两种传统文化形式的有效结合,对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新文化传播途径进行试验,可以使更多同学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该项目的研究重点还在于找到增进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水平的有效切入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已成为令人堪忧的问题,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不足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大学生透过四大名著看灯谜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研究,该切入点的选取实践成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无论是纵向的扩展诸如“散文与灯谜”、“诗词与灯谜”等后续试验的进行,还是横向的扩展诸如在其他的学校乃至更为广阔的单位机构范围内开展类似项目,都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弥补传统工科大学在人文科学发展方面不足的现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我们认为,在国学方兴未艾、创建文明校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必要提倡和弘扬这一古老的文化活动,使其在全社会学文化、爱文化的热潮中能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和功能。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认真汲取中外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按:本文作者徐汉明,现为同济大学教师,武装部副部长,上海市职工文化体育协会灯谜专业委员会顾问。此文在2018年荣获首届“咏梅杯”全国灯谜大会优秀论文奖。)
|
阅读次数:34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