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途不知返(附图) |
发表日期:2020-11-08 10:45:20 |
陈汉臣
敝人陈汉臣,退休于上海石化涤纶部,是一名灯谜爱好者。
灯谜又名“春灯”、“文虎”等,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它利用汉字一字多义、多音等特点,故意将文字的本义摒弃,采用其别的义项加以联想,使得谜面和谜底形成巧妙的扣合,从而产生出浓郁的谐趣。
灯谜的历史非常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廋词”的称号。三国时代、宋代猜谜盛行,明、清至今,猜灯谜的习俗也已经由文人骚客的文字游戏演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本刊载有灯谜的小册子,灯谜启迪智慧、增进知识、陶冶情操的好处,使我对灯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此我爱上了猜灯谜并从猜射别人的灯谜到自己尝试制作灯谜,不知不觉这一晃竟已几十年过去了,而且还“谜”途不知返。
八十年代初,我和同样忱爱灯谜的张祖强(注:后东渡日本)和徐圣能(注:已故)两位先生和其他几位同好,在石化工人文化宫的支持下,成立了“上海石化职工灯谜爱好者协会”并创办了以期为全国各地谜友提供谜艺交流平台的会刊《金灯》。(“金”代表我们地处上海“金山”;“灯”意为灯谜)我作为主编,有幸和会刊《金灯》一起被《中华谜语大辞典》词条收入,也算是“载入史册”了。
我们灯谜协会鼎盛时期有三十多位会员,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活动停止了,会刊也停止出版了。至今,仍在坚持玩谜的只有我一个了。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前几年居然还会有人托现任市职工谜协会长刘茂业先生来向我索要《金灯》谜刊以充实收藏。说来惭愧,由于以前不重视,我自己手上也还不全呢。
由于《金灯》刊物的质量尚可,当时加入交流的谜友如滚雪球般地发展到二百多个灯谜组织和个人。我因为是主编的关系,和这些谜友免不了有书信往来,时间久了连邮递员都知道我这个人了,记得常有外地谜友信封上只写“上海石化总厂”,这信还是能送到我手上。
那个年代,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还不怎么丰富,每逢传统节日,尤其是元宵佳节,文化宫猜灯谜总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谜会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自然也是最为忙碌的主持人之一。元宵节那一天,父母亲带着孩子,拖着兔子灯,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赶往文化宫去参加活动在当时也是我们石化总厂的一道风景线,而我因为要忙于谜会,只好“舍小家为大家”了。为此,我爱人颇有微词,说我为了灯谜可以弃妻儿于不顾。直到现在,有时说起灯谜,她还会“翻老账”,但当我真正有什么谜事活动了,她倒还是支持的。
玩文字游戏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自己的文字被编辑所肯定,从而把文字变成“铅字”了。多年来,我的灯谜作品已在《新民晚报》、《今晚报》(天津)、《智力》杂志和其他正规出版物上发表数百条,间或还有“谜文”发表。在灯谜文化上足以令我自信了。
今不揣浅陋,例举几条拙作,让各位体味一下个中的谐趣所在。如:赠房(打民歌《茉莉花》一句)送给别人家
谜底应该顿读为:送给别人/家。这里“赠”表示:赠与、赠送,故与谜底的“送给别人”相扣合;“房”扣“家”(如:无家可归)。这“民歌”与“赠房”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的事,因为设置了一个顿读。让我给拧在一起了。
又如:时兴侧漏(打巴基斯坦地名)旁遮普省
前些年,女明星流行过侧漏的服装,我灵感一来,制了这条谜。谜底作“旁边遮身体的布普遍省掉了”解。其中“旁”字与“侧”字契合。
再如:最爱骨感(打沪语)吃煞勿胖
谜底原意是指某些人的体质是随便怎么吃也不会发胖。大家知道,上海人的吃头势是很结棍的,随便什么事物都能和“吃”搭上界,我这么一说,“吃煞”经别解后扣合“最爱”各位看官就懂了,至于“骨感”,那肯定“勿胖”了。
灯谜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可以说无所不包。而应时、应景之谜肯定少不了,这就需要制谜者在知识积累方面多做有心人,这样才能在制作应时、应景谜时“厚积薄发”乃至“灵光一现”,而且所制之谜能让猜射的人认可。记得动画短片《包宝宝》获得2019年第91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时,我第一时间就制了一条谜:蚕茧(打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名),谜底就是《包宝宝》。《包宝宝》的主角是一只拟人化的“包子”,这里谜底将“包”字别解为动词的“包”(包起来),“宝宝”则喻指“蚕宝宝”以扣合谜面。
我原单位有一个老同事微信群,老同事们都知道我爱玩灯谜,有时也会有人叫我出灯谜给大家动动脑子猜猜,有次我就临时起意出了个谜:“时尚达人驾到”要求猜射者打一个石化小区的名字,谜底是“临潮”。这里的“潮”别解为新潮,如:潮人、潮牌,以扣合谜面的“时尚达人”,“临”作光临解,以扣合“驾到”。此谜一经猜破,众人倍感亲切,马上勾起了大家对过去生活过的石化地区美好的回忆,我也一起从中分享了快乐。
最近几年,我正协助市谜协积极参与中学为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而开设的灯谜课程,既寓教于乐,又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贡献出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
我同时也衷心希望石化街道能创造条件多举办灯谜活动,继而发掘出对灯谜这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新的传承者。
(原载《滨海华韵——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
阅读次数:333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