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更生闲话灯谜》朱序 |
发表日期:2008-11-07 10:18:29 |
朱育珉
更生兄近日又有新作问世,嘱我作序一篇,因久疏文字,本想推脱,但继而一忖,为老友写序,凭五十年的深交,自应当仁不让。因此勉为其难,搜索枯肠写上几句,若有不妥之处,恳望江兄与读者见谅。
更生兄与我可称“三同”之交。记得上世纪50年代,干部下乡劳动有“三同”一说,谓:“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与更生兄“三同”,则是指“同庚”、“同窗”、“同好”。“同庚”不用赘言,说起“同窗”、“同好”倒勾起我不少回忆。
1956年至1959年间,我们一起就读于上海三好高中,三年来同进同出,同喜同乐,遂成莫逆。当年在校之时,更生兄以知识面广而受同学钦羡。他厚爱文史哲,不薄数理化,还是我班化学“课代表”哩。课余之外,情迷南腔(评弹),笃爱北调(京剧),偶哼几句有腔有调,被誉为多才多艺。然而,同窗岁月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这么一件趣事:某日,我班篮球队与教工队进行友谊比赛,教工队当然不把学生队放在眼里,不料教工队“阴沟里翻船”,输了球。同学们欣喜之余,要在黑板报上出一期“号外”报道。此时,荣膺黑板报“主编”的更生兄以舍我其谁的架势,立马执笔一挥而就,上书“教工队艺高胆大,身手不凡”,众同学哗然,只见他不紧不慢接着写了“我班篮球健儿略施小技,轻取教工。”待师生赛毕归来,莫不喷饭。其机敏、幽默可见一斑。这“号外”大概是他第一次编发的稿件,直至二十余年后,几经周折这才让他续成了编辑梦。
高考之时,更生兄竟以工商业者家庭的出身,前去报考复旦新闻系,当然是名落孙山了。于是,我俩继续“三同”:一同“孵豆芽”(沪语,意为赋闲在家,等待就业),一同当起小学代课老师,一同睱余时泡茶馆神侃闲聊,那时候真是“少年心事当拿云”,我俩曾在城隍庙湖心亭茶楼里互相激励,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尽管事业困顿,命运坎坷,但他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以后,他当过扛二百多斤“预制水泥块”的筑路工,做过餐风曝日的中学体育代课教员,又去商店做“铢两必计”的财会练习生……但他不论在何时何地,总不忘读书和买书,为读书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地步,为买书则到了“倾尽阮囊无一钱”的情景。然而,他的刻苦坚韧,终于收到了应有回报,他从操场被校方破格调入课堂,担任语文老师,他从高中学历进修成了上海教育学院的本科优等生。在他47岁那年,以过人的才识跨进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大门,方始圆了他寤寐以求的编辑梦,后来又凭着执着和勤奋,成了一位口碑颇佳的名编辑,最后以副编审之身光荣退休。
再说“同好”,更生兄嗜谜五十余载,是他诱我“入伙”,致使我误入“谜”途而不知返。是他在校组织了兴趣小组“灯谜组”,是他邀我们周末去文化宫、俱乐部共享猜谜之乐,继而他又把我拖到当时上海唯一的灯谜沙龙“虎会”拜师访友,一起痴迷其中。
上世纪50年代末,我们谜艺稍有长进,便相约偷偷地把一些谜作投向《新民晚报》等报章。不料竟获发表,得到一二元的稿酬,惊喜之余,相约在路边小店,一边“打牙祭”一边猜谜取乐。至今回想起那一段情节,还有着齿间余香犹存的感觉呢。
“文革”中,灯谜被禁锢了十年,改革开放给灯谜带来了勃勃生机,我们相继被文化馆、青年宫邀去开办讲座,从事灯谜普及活动,先后在南市文庙、上海市青年宫开办十余期讲座,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爱好者。又在市青年宫连续主持了八年之久的“周三谜会”,合作编写了数本灯谜著作和辞典。在这平台上愉快地度过了十年合作期。后因工作原因,琐事缠身,我慢慢地淡出谜坛,而更生兄仍笔耕不辍,致力于谜事活动,先后出版了三十余种谜书,并成功策划了“东方谜王赛”,积极参与了“‘绵山杯’国际灯谜大赛”、“首届上海灯谜艺术节•全国谜王争霸赛”等大型活动。开创了“谜王”披红戴花骑马游街,“谜状元”等三鼎甲身穿红袍坐船巡游的先河,盛况堪称空前。在推广普及灯谜活动的同时,他又主动让贤,把青年才隽、谜坛新锐一个个推到前台,使上海职工灯谜活动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红火和兴盛。他还发起“海上谜谭”聚餐自娱形式,这种纯娱乐的活动,得到春申众谜友的赞同。每月聚会一次,AA制付费,为同好之间沟通搭起了一个桥梁。承各位同好相邀,更生兄屡屡殷情劝出,终使我耐不住寂寞,挡不住来自灯谜的诱惑,重又作起冯妇,再打“文虎”,我与更生兄的“三同”之谊得以赓续,绵延不断。
更生兄新作《闲话灯谜》问世,可贺可喜,该书确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书中谜文兼蓄,图文并茂。其中,撷取了精选的谜话近百篇,荟集了原创谜作数千则。文章中谈及之谜人谜事,皆作者亲力亲为,故翔实可靠,谈事细腻周详,谈人情真意切,流畅的文笔将一桩桩、一件件谜坛中的人和事娓娓道来,使你在轻松阅读之余,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五光十色而趣味四溢的灯谜世界。
书后的灯谜作品,是江兄近年来的悉心力作,颇有特色,被人们戏称为“江氏灯谜”。更生兄是海派灯谜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到他,不得不先谈海派灯谜。何谓海派灯谜?早在清末民初,沪上一批文人以猜谜为乐,如以写《海上花列传》小说名播文坛的“海上漱石生”孙玉声、名编辑“新旧废物”王文濡、词学大家况蕙风、小说家徐枕亚、“南社”诗人、弹词作家陆澹安、教育家贾粟香等,他们留下了不少谜作,风格鲜明。其中尤以《春谜大观》诸作为代表。这些被人称为“海派灯谜”的作品,以空灵称著,不拘泥于逐字逐句的死扣。大多是拢意抱合,通过别解,底面相互照应。这类灯谜揭开谜底,常常给人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煞是有趣。“江氏灯谜”深谙个中三昧,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拓展、突破,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更生兄竭力提倡的灯谜必须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
“江氏灯谜”可归纳为四个特色。其一曰“趣”。他认为灯谜最基本的功能是娱乐身心。因而灯谜要使人笑,在哈哈大笑中享受猜谜之乐,故而他常常别出心裁,选取谜材,如以“电刑毙命”猜四字常言“肉麻死了”(注:须读作“肉/麻死了”);以“一头乌发,面红耳赤”猜川菜名肴“毛血旺”;以“十分钟情、十分痴迷、十分青睐”猜常用语“三角恋爱”(注:十分,别解为“一角”,三个 “十分”故扣“三角”)等,都十分有喜剧效果。在谜会实践中,此类灯谜,一经揭底,常常引起骚动甚至哄堂。谜作的第二个特色是“新”。他善于抓住新的题材来创作灯谜,如用“初次出洋者”猜新称谓“新上海人”(注:须读作“新上海/人”);用“结伴出游”来猜“特奥会”用语“你行我也行”;用“退还浴资”来猜金融新词语“反洗钱”(注:反,古汉语中通“返”);以“开业者享受补助”来猜医疗用品“创可贴”,以“纳贿被判刑”猜口语“受洋罪”等。这些谜面或谜底无不透出时代气息,不仅使猜者易猜,而且倍感亲切。“江氏灯谜”的第三个特点是“俗”。论更生兄的学识,绝对称得上是个文化人,他诗词、散文、楹联皆有佳作,为何却主张灯谜从俗呢?他认为,灯谜要普及必须大众化,要让更多人爱猜、会猜,一味地引经据典“掉书袋”不足取。“海派灯谜”就是坚持“俗中有雅,俗不伤雅”。他常常用俚语、口语甚至方言入谜,既大大开拓了谜路,又深具地方特色。他曾在谜会上以“开口这块那块”为谜面,猜射明末清初美人一,谜面暗藏苏北方言,将人引入歧途,待几经启发后,有人猜出谜底是“陈圆圆”后(注:陈,别解为“说”;俗话称一圆为“一块”,故扣),竟有人笑得弯下了腰。又如他用“先嫁姑娘,再娶媳妇”猜七字口语“好日子还在后头”,(注:应读作“好日/子还在后头”),“好日”是吴方言,是指结婚,地方色彩十分浓郁,通俗而有趣。这一类俗谜让爱好者的队伍扩充,让猜谜不再成为少数人的专利了。
“江氏灯谜”最值得推崇的是第四个特色:“文”(文化元素)。更生兄在推广普及灯谜的同时主张要让文、史、地、科普等知识融汇于灯谜之中,即要在灯谜中注入文化元素,让猜者在一乐之余得到点滴学识,从而增加了猜谜的兴趣。在他的谜作中,这类例子比比皆是,如谜面为“适之谈及周氏兄弟故居”猜俗语“胡说八道”,首先,你要知道胡适之其人,然后你还要了解鲁迅先生和其弟周作人曾在北京西城八道湾11号院内住过,这样去猜才能悟出谜底。虽然这类谜并不很好猜出,但一经揭晓,不啻给猜谜者传递了一些现代文学史常识的信息。他还曾经以“匹诺曹一再说谎”为谜面,猜军界称谓二:“准将、连长”,外国童话《木偶奇遇记》主角匹诺曹说谎时鼻子会变长的故事,可能知者甚多,但对谜底中的“准”字作何解释,却让人有些为难,其实“准”字有一解可作“鼻”,不过就是不经常使用而已,如书面语言“隆准”即是指高鼻子。“准”字这一用法,通过这条谜得到了揭示和传播。再如他用“良师之家”猜美国旅游名胜“黄石公园”,如果你能将谜面别解成“张良老师的家园”的话,还知道汉代张良“圮桥进履”的典故,了解收张良做学生,送兵书给他的老人,名叫“黄石公”的话,那么谜底就很快联想出来。这些注入了文化元素的灯谜,冶娱乐性、知识性于一炉,是非常可贵的有趣有益娱乐精品。
更生兄致力谜学五十年,他是将灯谜当作学问来研究的,故而可以有如此众多的谜作和心得。他曾说过,任何细小的东西探究到底便是学问,此言不谬。半个世纪来,更生兄乐此不疲地谜坛耕耘,卓有成效地推广普及,给谜人谜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称得上是谜坛一个奇才。当你读完这本《闲话灯谜》后,也许会与我有同感的。
戊子年元宵识于一统小楼
(作者为著名灯谜学者、游艺专家,著有《灯谜万花筒》、《灯谜大世界》、《少儿谜语新絮》、《游艺百宝箱》、《棋牌游戏》、《民间趣棋》、《瞬间智力赛》,《集邮趣谈100》,主编《中国灯谜辞典》等书)
|
阅读次数:493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