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创新“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转贴) |
发表日期:2009-11-02 11:10:31 |
宁夏苏德友
中华灯谜从远古的滥觞,流淌到今形成滔滔谜河,依赖者传承和创新两个法宝,传承了灯谜的精华,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做了许多有利于灯谜发展的创新。灯谜创新是谜人关注的大话题,笔者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试图从灯谜的历史、现状、性质、创新理念以及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几个方面,谈谈对灯谜创新的认识。
一、中华灯谜在创新中发展起来
翻开中华灯谜的历史可以发现,灯谜是在创新中发展成长的。每创新一次灯谜就进步一次,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灯谜才有了今天的样子。
谜语对于隐语是一次飞跃、一次创新,灯谜对于谜语又是一次飞跃、一次创新。从口头谜歌到写在纸上的灯谜,从写在纸上的灯谜到投影在银幕上的灯谜,从投在银幕的灯谜到灯谜上了电视、上了网络,灯谜展示方式也在一次又一次创新,使灯谜更加直观,更具诱人的魅力,更具大众性。
鲍照的增损体“一形一体,四支八头。一八五八,飞泉仰流。”猜“井”字 。对于刘义庆记载的离合体“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八字猜“绝妙好辞”是创新,标志谜语的日趋成熟。王安石的“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分别射“贺”和“资”二字。几乎和现代灯谜没有什么区别,可以看作是对鲍照和蔡邕谜作的创新。
北宋时期,汴梁城出现了马定斋、霍百丑、张山人、胡六郎和魏大林等一大批谜语艺人,可视为中国第一批专业谜人。这件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无疑都是宋都汴梁的新鲜事,甚至让当代谜人望尘莫及。
南宋时临安出现南北垢斋和西斋后谜社是灯谜组织首创。而历史上灯谜组织创新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是扬州。清嘉庆年间扬州有竹西春社,清末民初扬州的谜家高乃超、孔剑秋等又创立了竹西后社,社内集中了数十位专门从事灯谜研究和创作的行家。鉴于清代竹西春社灯谜使用扬州方言,因而有“方音易变,异地难通”的弊端,后社谜人毅然舍弃了方言入谜的习惯,重新回到会意入谜的道路上,主张制谜须“典、浅、显”,“俗不伤雅”,创作出许多自己独特风格的谜作,这些谜作典雅而不晦涩,颇受平民百姓欢迎和各地谜人的赞赏。竹西后社在谜史的研究和谜艺的探索方面,也有突破和发展,同当时北平的“北平射虎社”遥相呼应,相互辉映。
光绪三十三年(1912年)由孙玉声、王均卿发起,先后有近百人参加的上海“萍社”;民国四年(1916年)创立,韩少衡为社长的北平射虎社,则是两个大都市灯谜组织创新的实例。
在萍社、北平射虎社和竹西后社的影响带动下,近现代各地创立的谜社还有:北平隐秀社、学余社和丁卯社、上海的玉泉轩谜社、大中谜社和松江隐社、苏州的西亭谜社、厦门的萃新谜社、晋江的谈虎楼、龙海的文虎社和龙门社、兰州的水晶谜社、枫溪的浣花谜社、潮州的莲社和谜学俱乐部等。这些谜社都是各地谜人在灯谜组织上所做的创新尝试,对于普及灯谜知识、促进灯谜活动和培养灯谜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灯谜由文人阶层扩展到平民阶层,加快了灯谜的发展和繁荣。
更朝换代,谜语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南朝齐末,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篇首次对谜语的产生、定义和特点,作了创造性的论述:“自魏以来,颇好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复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试察以衒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宋代谜语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谜语形式的多样化,出现了字谜、物谜、画谜、印章谜和人名谜等,形成了一定的猜谜体制,如道谜、正猜、下套、贴套、走智、横下、问因和调爽等。
明朝黄周星首创了酒令体谜语。徐渭的字谜,“何可废也,以羊易之。”猜“佯”;“月字去了一直”猜“脚”等,都是灯谜新作。谜语发展到明末,还创立了灯谜谜格。
明代扬州谜人大胆创新,创设了“广陵十八格”,这是中国灯谜有格的开始。广陵十八格有会意、谐声、典雅、传神、碑阴、卷帘、徐妃、寿星、粉底、虾须、燕尾、比干、钩帘、钓鱼、含沙、鸳鸯、碎锦、回文等。广陵十八格的创设,不但增添了谜趣,扩大了谜材,而且增加了灯谜的容量内涵,受到人们的喜爱。
清朝谜事活动远胜于明朝,以文义为特征的灯谜达到了空前的普及,谜格不断增加,取材范围十分广泛,有文字、俗语、成语、诗词、人名、国名、地名、花卉和中药等。
民国初期,制谜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南宗和北派。北派不求用成句,以自撰五言或七言近体诗句为谜面,注重谜带诗意,字字紧扣,工稳协律。为便于区别,人们把成句入面,虚拢大意,注重典雅,运用传统灯谜表现手法创作者称为南宗。南宗和北派虽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灯谜流派,却成为灯谜流派意识的肇始。实际创作中,南中有北,北中有南的,彼此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民国四年张起南的《橐园春灯话》是我国灯谜理论的第一部里程碑式谜著。洋洋数万言,体例详尽,议论精辟,为前人所未发。这部谜话形式的灯谜理论专著,影响了几代人,至今被谜界奉为圭臬。民国十八年谢述心的《评注灯虎辨类》,是灯谜理论的又一座里程碑。谢述心厘定谜法四十三类,分诠谜格四十四种,是当时一部较为完备的灯谜论著。这两部谜著都是近代对古代灯谜理论的创新。
历史上灯谜的创新实例太多太多,枚不胜举,这里不再一一俱列。
二、当代中国灯谜创新的实践
新中国的成立为灯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时代为灯谜创新带来了机遇,灯谜创新现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当代灯谜组织的创立,为灯谜创新聚集了用之不竭的人才队伍。
1978年春苏温才为首的“蚶江灯谜小组”正式成立,1988年易名为“蚶江侨乡谜社”,并在香港设立“蚶江灯谜组香港分组”,成为新中国最早的民间灯谜组织之一。1978年温州市工人文化宫恢复重建业余灯谜组并编印了谜刊《瓯海谜花》。1981年成立的漳州市灯谜协会、1983年成立的澄海市灯谜协会则是更严格意义上的灯谜组织创新。随之全国各地灯谜组织纷纷成立,她们或挂靠当地文联,或挂靠文化馆,或挂靠工人文化宫,组织更严密、活动更经常、活动形式更多样,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谜社创新。
黎国廉等人曾在1927年以干支纪年命名创立过丁卯社。刘二安等提议创立的新丁卯谜社应属别具一格的谜社创新。新丁卯社则是偶然的机会,由1986年参加漓江谜会兔年出生的谜友在本命年前夕发起成立的。新丁卯谜社本意并非要成立生肖谜社,而是一种松散的灯谜结社。她不设机构,不定章程,仅是以生肖为结社媒介,以不定期编印同人谜刊为活动形式。社中是一群忘年交,有1927年出生的吴学平、张伯人等,更有1975年出生的辞明等后起之秀,以1951年和1963年出生者为主体,五代同堂,人才济济,遍布大陆,兼及港台。
新丁卯谜社引发了新概念生肖谜社的连锁反应:诸子、金牛、虎友、腾龙、银蛇、庚午、吉羊、金猴、金鸡、伏虎、乙亥等谜社一个个创立起来。真正意义上的11个生肖谜社都是对新丁卯谜社的创新。
1998年10月,西北铝谜协被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授予“中华十佳灯谜社团”,是“十佳”中的唯一一家企业灯谜社团。西北铝厂的灯谜活动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创新。西北铝灯谜协会在年年元旦、元宵节、五四青年节、中秋节、国庆节举办过各种形式的谜会,每次都有千名左右职工、家属、师生参加。他们举办省级和全国性大型谜会,出刊《金虎》系列谜刊。从2005年起,每年5月定期举办谜协年会,邀请厂外谜友做客交流,象其他行业协会一样堂而皇之地举办年会,在全国绝无仅有。
灯谜理论创新是谜界最重要的创新。
柯国臻对灯谜理论以及灯谜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认识、新理论,成为老一代谜家灯谜创新的代表性人物。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灯谜法门100种,对改造谜底、拟制谜面、底面扣合以及谜的品种进行了规范。他推陈出新的创造性工作,让后学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少走了许多弯路。柯国臻还对谜格进行了整理,做了谜格的遴选、归纳与创新工作。针对民国韩英麟《增广隐格释例》所列的407个谜格,严重地存在着异名同法、体类不分、大多繁杂空泛鲜能切合实用等情况,于1975年先在《漫谈谜格》一文中提出立格原则及“格为谜用,格助谜活”的观点。接着依照谜底字的形、音、义变化,对旧有谜格进行了更加系统的筛选、删除与合并,写成《谜谱》一书,列格十大类,共九十五格。紧接着,他又根据现代灯谜提倡“无格胜有格”的观点,考虑到谜格具有变化谜底字序、字形之功能的因素,再对《谜谱》中的九十五格进行精简改革,在他与吴仁泰、金瓯合著的《中国灯谜知识》一书中,专章列出常用谜格四十个,详述各格的格名来源、用格规范、并例举谜例,方便了读者对带格灯谜的学习。这一科学的、富有理论色彩的革新举措,受到了谜界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赵首成是成句挂面灯谜创作的代表人物,真正的“带着脚镣游戏”者。在创作过程中他注重灯谜制作技法的创新,成熟的技巧常常生发出新意。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他把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发挥到极致,表面上却藏而不露,古、今、中、外、典雅、诙谐、时尚尽在谜底中揭示出来。略举几例:古如——去时雪满天山路(戏曲术语二)行当、道白。今如——鹿马验知顺逆情(家电规格用语)高清背投。中如——十年寒窗无人问(高校用语)中科大名流。外如——国分赵魏韩,势更稳如磐(外政要•卷帘格)安倍晋三。典雅象——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公文用语•卷帘格)行文规范。诙谐象——养在深闺人未识(医学名词)产后便秘。时尚象——你的腹,就是永夜长明的董卓灯(人体时尚)露脐亮点。赵首成有很强的灯谜鉴赏能力,他主张“唯美”的灯谜,当然这种唯美不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他撰写和编著,或与人编著了《新时期灯谜佳作集》、《古今优秀灯谜鉴赏辞典》、《历代灯谜赏析》、《百年谜品》等谜书,推出了一大批谜人和佳作,为各种流派风格的谜人、谜作打造了平台。
吴仁泰首创了灯谜欣赏的体例,并进行了大量灯谜欣赏实践。他凭藉深厚的谜学造诣、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用深入浅出、凝练生动的笔触,率先写出了一篇篇小品文形式的“佳谜欣赏”文章,先后正式出版了《佳谜欣赏》(一、二辑)、《海外佳谜欣赏》等。又与柯国臻等人合作出版了《佳谜鉴赏辞典》,为推广和普及灯谜知识,探讨灯谜艺术,做出了积极贡献。吴仁泰的这种一谜一议的“佳谜欣赏”体裁,使谜作分析和灯谜审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话语不多,将谜作的含义、创作技法以及作品的好处所在评析地淋漓尽致。这种赏析方式,虽未直接讲述系统的灯谜艺术理论,读者却可随着他的一篇篇赏析文章,一点一滴地学到许多灯谜理论,学到判定谜作优劣的方法,客观上起着明显的灯谜导向作用。
历史上对于谜病缺乏系统研究,仅散见于综合性谜著中的片段论述。如:薛风昌《邃汉斋谜话》的二忌:“一曰俗,一曰呆”。杨汝泉《谜语之研究》的四忌:“艰僻、穿凿、轻率、固执”。徐枕亚《谈虎偶录》的十忌:“撅、呆、混、脱,割裂、艰涩、杂凑、直率,意义未尽、神气不足”。谢会心《辍耕谈虎录》的十忌:“庸、俗、泛、僻、板、浅,支离、破碎、牵强、旁通”。胡郎《怀蝶室谜话》的十忌:“晦、俗、碎、生、廓、呆、浅、脱、凿、滞”。泰国李文宾《灯谜二谈》的七忌:“倒置、多格、多猜,当头典、用错典、赘字欠义、藏头露尾”。各家所列忌病论述笼统,更少分析举例和互有参差,合同存异后不足二十种。
鉴于以上情况,郑百川想到了谜病。他首创了“谜病例话”的灯谜评析体例,指出灯谜创作中的“面底相犯、倒置扣合、重门扣合、扣合空泛”等30种谜病的典型病例。目的在于使初入谜道的朋友有所借鉴,减少谜病的发生,从而提高灯谜创作水平。后来他又参合前人论述,结合近年所见,调整观点,将谜病另行分类,选取典型病例,进行症状与病因的剖析,采取就谜论谜,对谜不对人的评析方式,作了大胆的探索。郑百川所举谜例,除取古籍者外,均从近期编印的谜刊中采集,虽未列明出处,但不凭空臆造。“谜病剖析”成为灯谜评析的另一种崭新方式。
姜文清从谜30余年,近日突发奇想,将自己创作的部分谜作,各以一诗作绿叶相配,或咏底,或咏面,或面底兼之,或思古、或讽今,或今古作比,或评、或析、或赏、或释,名之为《诗说灯谜》,创新了一种新的灯谜赏析体例。体裁虽假古体诗,内容却标新立异。
在灯谜评析理论和实践方面,蔡芳显然是一位重要的谜家。他除创立了“谜理、文理、情理” 灯谜三理说外,还有大量其他灯谜理论文章。蔡芳利用自己大量灯谜评析实践的优势,结合其他作者灯谜评析研究的成果,加以理论化,写出了《关于佳谜标准和灯谜评论》、《灯谜评论的现状与思考》等理论文章,对灯谜评论和谜作评析做了理论上的创新。
对灯谜评析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还有叶国泉的“佳谜三要素”,苏德友的灯谜称佳“信达雅”原则。范胜雄、顾为善也有各自灯谜“信达雅”标准。还有其他各种佳谜标准研究,恕不在此一一列举。
谜种创新是当代谜坛谈论最多的议题,也是当代谜人实践最多的工作。
周震康一直都在研究游目谜,很有成果。他受隐目、带目格和骊珠谜的启发,消除了骊珠谜等过于“隔”的弊端,将谜面、谜底揉合一处,创立了“游目谜”。如:“演员略施雕虫技”猜“陈小艺”,“未睹影片难离去”射“不见不散”,“瑜亮同出掌中字”打“炎”等,降低了猜射难度,增加了猜射趣味,成为大多数谜人认同、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谜种。
单纯字谜不够丰富饱满,佳作难制易猜,不能满足谜界开拓求新的要求,谜界在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探索,开发出了通假字、形近字、离合字等新谜种。
老谜人龚酉(陈道平)的四声字谜研究、青年谜人缪建金的方位字谜研究都是字谜谜种创新实践之一。
据扬州迷人王峰研究,最早开始英语谜创作的应该是1913年12月23日之前,胡适是开拓者之一。胡适的“u (新出英语小说一)The inside of Cup”。“胡适(欧洲名小说一)Quo Vadis(译言:何往)”。也见稍后有张起南的英语谜“morning(打字一)谭(西言早)”。当代温州谜家胡文元也曾尝试过英语谜。最近,广东省普宁陈瑞茂涉足了英语单词谜的创作。陈瑞茂应女儿的请求开始创作英语谜的,谜作如:“球门”(on)、“他在前面撑着一把伞”(the)、“不要跟在她左右”(nose)等。后来又创作了 “我们一起来”(welcome),“一分钱”(my)和“他来到了110”(hello)等英语谜。他认为英语单词可以作为一种新谜材来开发,英语单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同样具备了构谜的基本要素,谜界新生代可以成为英语谜创作的重要主体。英语谜不失为一个新的灯谜创作类型。
当代灯谜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可能是灯谜创新表现最出彩、频率最高的项目。各地都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赋予了灯谜活动以鲜活的形式,加入了崭新的内涵。
1979年南京率先举办了“全国九城市灯谜会猜”,进入80年代,接连有“佛山谜会”、“匡庐谜会”、“蚶江侨乡谜会”、“丹东谜会”、“黄鹤谜会”、“漓江谜会”、“姑苏谜会”、 “全国首届电视猜谜大奖赛”、“红楼谜会”“陈仓谜会”。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要数“全国双星杯灯谜邀请赛”,26个省市自治区105个代表队424名代表参加;漳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 海内外151人参加,其中台湾16人,是海峡两岸首次灯谜文化交流。90年代又有保定“五星杯”、“田野杯”,上海的“申懋杯”东方谜王赛、“广洋杯”灯谜精英赛,“西北铝杯”全国大中型企业灯谜赛等等。进入二十一世纪谜会更多,形式更新颖,引入了电脑技术,开始了灯谜电脑投影的时代。福建石狮、晋江更是一两年一个谜会,搞得人“应接不暇”。上海谜人袁杰发挥特殊的组织能力,把旅游和灯谜结合起来,接连组织了“绵山谜会”“枫泾谜会”,创立了灯谜活动年轻态形式。大型谜会在经济发达地区举办可能轻而易举,但在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举办是难能可贵的。宝鸡是开展灯谜活动最多的西北城市,先后举办了七、八次大型谜会。陕西绥德于2000年举办了“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二届二次委员会暨‘凌云杯’首届中华灯谜锦标赛”。银川市也举办过两次大型谜会,其中一次是创新意义较大的“中华灯谜艺术高层论坛”。这些谜会每次都有各自的亮点,都结合各自的地域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革创新。
田鸿牛率先在全国提议举办大地域灯谜组织活动——陕甘宁谜友联谊会。1999年国庆节,首届陕甘宁谜友联谊会由宝鸡市灯谜学会和西北铝灯谜协会举办,在陕西宝鸡开幕,甘肃陇西西北铝闭幕。后来又举办了几届,平均一年半举办一届,在全国谜界造成了较大影响。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大地域灯谜联谊活动来说,西北地区的灯谜联谊活动先走了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纷纷编印灯谜书刊,为灯谜创新搭建了宽阔的展示平台。除了全国性的谜刊《中华谜艺》、《全国灯谜信息》、《文虎摘锦》、《中华灯谜》、《春灯》、《中国报刊谜汇》外,各地都以自己的特色谜刊、谜报(谜栏)为灯谜的改革创新呐喊助威,提供支持。
在这方面,河南刘二安做了更多开创性的工作。他编辑了全国性谜刊《全国灯谜信息》,编辑了《中国谜语库》、《中国当代灯谜艺术家大辞典》、《中华灯谜年鉴》(2000—2004)五年鉴和(2005—2006)双年鉴,编辑了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新灯谜大观》、《当代名家谜选赏析》、《笑话灯谜大观》、《漫画灯谜大观》。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还创办了《网络灯谜信息》,近期还开办了《全国灯谜信息》手机版。联络团结了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华人谜友,在海内外谜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97年他编印的《中华灯谜年鉴(第一卷,1995年卷)》是内部出版物。虽然在篇幅和内容上不能和前面提到的《中华灯谜年鉴》五年鉴及双年鉴相比,但开创了中华灯谜出年鉴的先河。当时健在的中国民间文艺泰斗钟敬文先生亲自为该卷年鉴作序,给予很高的评价:“如今文化艺术界能够出年鉴的还不普遍,谜界能登上这个台阶,一年编纂一本,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工作,也是一件很不容易办到的事”。
2009年1月,根据郭龙春先生遗愿,由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主办、刘二安牵头组织、在谜界首次设立“郭龙春谜书奖”。评选公开出版发行的优秀谜书,从1988年到2008年20年间出版的谜书中评选出20种获奖谜书,以后每年举行一届评选,评选出2至5种获奖谜书。评审委员会还将尽力协助那些能受到出版界和广大读者欢迎、有入选“谜书奖”潜力的优秀谜书正式出版。谜书奖的创办对于弘扬祖国传统灯谜文化遗产很有意义。
刘二安近几年来,积累了大批灯谜资料,建立了自己的灯谜信息库,编辑大型谜书,在他手中就像泥人张捏泥人般地驾轻就熟。这应该也是一种谜书编辑工作的创新吧。
网络灯谜的出现构成了上世纪末最大的灯谜创新,具有“灯谜革命”的意义。网络灯谜最早开始于全球第一个网络灯谜社团游子吟谜社。旅居海外华人学子1994年开始活动,1998年成立游子吟谜社,创立了灯谜历史上第一个跨国界灯谜组织,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地域上更松散,却显示出灯谜文化无限的感召力和诱惑性。其后,风云谜社、猜灯谜谜社、春风谜社、青年灯谜营、华灯谜社、全国灯谜信息、中华灯谜网等网站相继建立起来,几乎改变了灯谜形势的格局。伴随着网络灯谜的兴起,老哈、阿翁、华清、老鹰、常州市隐、伊人近、狼、天涯、一一、谜里喇嘛、飘零叶、燕云、冬妮娅、杏花雨、管锥客、无名指、虎朋够友、葫芦居士、谈笑周郎、你的样子、悦园等一大批以年轻人为主的网络谜人涌现出来。
当代灯谜创新的实例多得数不清,张奕虎关于谜史、灯谜典籍和海峡两岸谜艺交流的研究,以及闽南语系地域灯谜活动的设想;张哲源关于灯谜申遗和灯谜对外交流的研究和实践;胡安义关于灯谜活动方式和如何全面选拔灯谜人才的研究和实践;汪德亨关于柯国臻灯谜艺术研究和成句入面灯谜技法研究和实践都是灯谜创新的实例。还比如魏育涛谜史研究(潮汕灯谜史)的创新、武骝灯谜语汇的创新、王得道灯谜理论表达方式(灯谜地图)的创新,许友金灯谜定义的讨论,荣耀祥灯谜“三个平面和四个世界”的设想,等等,证明了灯谜创新无处不在,人皆有之。当然,这些创新还有待时间来检验,时间来鉴别。
三、灯谜的求异思维方式决定了灯谜必须创新
上面例举了灯谜发展历程中古代和当代谜人的种种创新实践,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灯谜创新,是因为灯谜创新是灯谜的规定性所决定的。灯谜性质问题说到底是关于灯谜思维方式的问题,这种方式应该是哲学上的求异思维。
灯谜创作本身就是利用了求异创新的手法,从谜面到谜底必须“创新”,如果谜面和谜底是一个意思,就不能称之为灯谜。只有变化、创新,才能产生谜味、趣味,愉悦猜射者的心情,启迪猜射者的心灵。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要求在思维中自觉地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以往的思维成果,突破被经验思维束缚了的思维方法,在事物各种差异之间建立一种“中介”。
灯谜创作和猜射中的这种“中介”即是发生了形、音、义变的那个字、词或语句,以及语句的结构或词序、字序。参与这种中介的字、词或语句是变化位点,往往成为灯谜的“眼”。
求异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1967年在对创造力各因素进行详尽分析基础上提出的。吉尔福特认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即流畅性(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地表达出的观念和设想的数量),灵活性(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灵活地思考问题),独创性(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出心裁解决问题的思路),精致性(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
求异思维的特征是用不同寻常的角度和方法观察分析客观事物,需要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灵活、巧妙地迁移和组合,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具有广博的创新性和迁延性。
按照求异思维的法则,创作灯谜要追求和别人不同,和自己以往的想法、作品不同,使思维发生飞跃,正所谓另辟蹊径,生产出和以往不同、面貌迥异、不同凡响的新作。
上海谜人是喜欢标新立异的求异一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灯谜实践创新当属海派灯谜。以江更生、朱育珉、金寅、苏才果、苏纳戈等为代表的海派谜人在经济社会环境中,正视现代科技发展、西方文化介入和人们知识结构改变的现实。他们在坚持传统灯谜基本原则前提下,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满足人们精神娱乐的需求,勇于创新、创造了富于变化、讲究谜味、雅俗共赏的海派灯谜。海派灯谜始于1978年,云集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各区文化馆(宫)的海上谜人,举办谜会,开设讲座,培养了一大批灯谜爱好者。海派谜人1979年在南京“全国九城市灯谜会猜”闪耀亮相。1982年在江西九江 “匡庐谜会”上,上海队一举夺得团体总分,个人单项、总分等几顶桂冠,海派谜人名声大振。
海派灯谜在内容上,多用新的、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摒弃旧的“四书五经”之类的名目,把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知识、趣闻作谜材,制成大量灯谜。在形式上,坚持传统,不为传统所束缚。海派灯谜注重趣味性,让猜射者猜得出,笑得出,有回味。海派灯谜具有海派文化的通性:俗不伤雅,雅中有俗,雅俗共赏的多元化结构。海纳百川、见好就收的包容性气度;不求名垂千古,但求趣味的实用风格;海派谜人许多受过现代高等教育,不拘泥于古人,富于创新性;海派谜人,敏感地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多种新闻媒体,与之合作,营造了广阔的灯谜活动平台。1994年元宵期间,他们与东方广播电台“东方大世界”举办了盛况空前的“东方谜王赛”,就是成功的范例。海派灯谜传承有绪,如今活跃于海上谜坛的刘茂业、袁杰、徐汉明、戴英獒、汤为民、谢煜明、管同钦等就是新生代主力军。
“纯创作灯谜”可能已被谜人们遗忘,但谜人们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实践着这个灯谜创作新概念。章镳是一位喜欢在灯谜上标新立异的谜人,1992年他编了一册自选谜集叫《流水十年间》,选入了自己1983年至1992年的“纯创作灯谜”。“纯创作灯谜”这个词是淮阴谜人易中为《文虎摘锦》约稿时向章镳提出的。章镳很喜欢这个概念,搞了很多纯创作谜作。纯创作灯谜着眼于造面,和现时网络流行的造底不同,造底是着眼于谜底。纯创作灯谜又和成句配面的灯谜创作不同,成句配面灯谜的创作过程主要是发现、装配和造境的功夫。较之成句挂面,纯创作灯谜更多创作的成分,更具创新的意义。如果象闻一多把自己创作的新格律诗比作是“带着脚镣跳舞”的话,那么成句挂面灯谜创作也可比作是“带着脚镣游戏”。而纯创作灯谜则像是冲出牢笼鸟儿,在空中自由翱翔。成句挂面自有她的初衷,成句挂面更多游戏的成分,犹如戏曲表演的反串,净串旦,小生串老旦,反串方式本身就埋入了许多包袱,潜在了许多情趣。
灯谜求异思维要用到联想,所以有前辈谜家将灯谜定义为文字联想游戏。联想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成句谜。在各种灯谜评佳活动中,成句谜备受青睐,屡屡上榜,有的网络谜友幽默地说:“多了对‘小耳朵’(指引号),就身价百倍”,形成了“成句热”的灯谜创作现象。成句谜创作时,当一个底材恰到好处地配上一个早已有之的现成句子时,使本来毫无相关的底面之间忽然发生了某种联系,具有“天然巧合”的美感(郭少敏语意)。这就是“别解”的艺术魅力,是谜人求异思维的结果。
求异联想的例子很多,如同义相扣、用典、借代要用接近联想。形近字、通假字、谐音字等在外形、意义、读音上相似的要用到相似联想。反扣、侧击、夹击要用到对比联想。承上法、启下法和问答法灯谜要用到因果联想。因果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起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起因。
郭少敏是传统、网络两栖谜人,更是一个富有求异思维的谜人,总能见他在灯谜里发现新东西,奇思妙想不停在他脑海中涌现。早前他创制过长短句谜(仿词谜)。后来他又发现了一种方兴未艾“造底”现象,折射出当今灯谜创作的一些创新理念与思维模式。他把“造底”现象理论化为:专指谜底并非使用一般现成的谜材,而是明显地带有由数个底材“制造”而成的痕迹。例如“隔户垂杨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商业称谓冠商标)飘柔形象小姐。他指出“造底”与传统的“集锦谜底”有着本质的区别。“造底”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由数个“子底材”组成一个“母底材”,各个子底材不必同属一个谜目;二是母底材是利用子底材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复合而成的,必要时须附加适当的辅助词。
郭少敏还对“成句灯谜的底材延伸”等灯谜问题提出了自己新颖别致的见解。
四、灯谜艺术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
灯谜的创新包括许多方面: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法创新、谜种创新、语汇创新等等,最重要的是灯谜理念的创新,也就是说要有创新之心。理念指导行动,没有创新的理念就没有创新的实践,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必将是豆腐三碗,三碗豆腐的老调重弹。
灯谜创新更是时代和发展的要求,古人早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吕氏春秋·察今》告戒我们不要犯“刻舟求剑”的错误。时过境迁,人都在变,灯谜哪有不变的道理。
近代书法家曾熙评价沈增植的书法是“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他分析道:“翁方纲一生之误在稳,刘墉80岁后能到不稳,何子贞70后更不稳,惟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所以不稳,字愈不稳则愈妙。”
写字在不稳中求稳,又在稳中求不稳,稳与不稳之间犹如画的似与不似之间,才有动感,耐人寻味。如果整齐死板,犹如算子,那就不是书法。灯谜创作不也是这个道理吗?书法和灯谜都是汉字的艺术,在艺术上有太多的相通。
“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这句话笔者过去引用过,每次用时都有新的认识。拙和巧相对,生和熟相对,不稳和固定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变。拙是基础、讲的是基本功,是大巧,正所谓大智若愚。工处在拙要求老老实实学习灯谜基本理论,老老实实练好制谜猜谜基本功,还要练好“谜外功”,要遵守灯谜基本规律,不能投机取巧。生和不稳都是求变,关键在于生,生是熟的出路。“熟能生巧”,关键是要生出巧,这个巧是新东西。熟过了不行,就烂了。太熟了的面孔人会厌,太熟了就要想办法找出路。先要入门,进去了要想办法出来,要推陈出新。不稳就是要不停地寻求变化,生命不息,变化不已,不断更新不断前进。不稳要有高度,要有胆识,是创新思维的最高境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稳有风险,难以达到,但风险与机遇并存,最有意义的灯谜创新往往是伴随着风险诞生的。
笔者现在还不能给灯谜的“生”和 “熟”以准确的概念,却想感性地借几句古诗词加以比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熟,“枯藤老树昏鸦”是熟。“总把新桃换旧符”是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是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怀胎十月,一朝分娩那种痛苦而又兴奋的生。
南通谜家郑抒应该是属于那种“胜人处在不稳”型的创新者。他和上海苏纳戈尖锐地主张灯谜的性质是别解的观点,这种观点现在已被谜界广泛认同。而在论点提出之初,那是成功和失败俱能,机遇和风险共存的“不稳”之举。
陈振凡是一位充满了求“生”欲望的谜家,他组织灯谜创作活动,犹如他的名字那样总是“惊世骇俗”。他组织举办的“望州山杯全国‘一’字谜创作大赛”,诱导引发出大量‘一’字好谜,引发了谜坛热烈地讨论。笔者曾经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妙趣横生现象”。他编辑了《妙趣横生》、《惟妙惟肖》、《花色谜新品屋》、《探骊得珠》、《典故谜新作坊》、《谐趣园文虎》、《新字谜精品版》等谜刊,不断地花样翻新。陈振凡对骊珠谜的研究的别具创新意义,他把骊珠谜分成了前骊珠、后骊珠、单珠、双珠等细目。他组织的“望州山杯”全国骊珠谜创作赛佳谜推出了许多新概念骊珠谜作,如: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前骊单珠)晋人·向秀/张耀贤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后骊单珠)寒露·节气/夏彬作,等。
五、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延续和拓展
传承和创新是灯谜这个统一体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灯谜的基因必须传承,中国元素汉字元素(或以汉字元素为主要成分)、求异思维模式和别解的原理不能变,灯谜谜面、谜目、谜底要素不能变,必须传承,变了就不能称之为灯谜。
石狮、漳州、澄海三地灯谜社团的组织工作创新不仅仅表现在结社形式上,而且也表现在活动内容上。三地灯谜社团与其他谜协、谜社的不同之处在于:漳州开创性地设立了谜人瞩目的“沈志谦文虎奖”,漳州和石狮两地还建立了灯谜艺术馆,除了大量灯谜创新方面的工作,还在保存和传承传统灯谜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使他们灯谜创新显得更有传统灯谜深厚的文化底蕴。澄海的创新在于传承了传统的击鼓猜谜的方式,开了灯谜申遗的先河。
灯谜的传承教育工作也有创新,卢志文、裔胜东、方炳良为主编,伍耿怀等5名副主编、王栋臣等28名编委集体编写的《中华灯谜教程》,是正式出版的灯谜教材,无论是内容、编排,还是出版质量都属上乘,结束了灯谜教育没有正规教材的历史。
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进行灯谜教育,使灯谜艺术后继有人,是灯谜传承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大批谜人做这项重要工作。方炳良就是灯谜教育的成功者组织者之一。他们1986年成立的青璜谜社,是全国第一个中学生灯谜组织。方炳良兼社长和指导教师,编写了《中华谜学讲座教案》,对青璜谜社的学员进行了“基础教育、提高教育、延伸教育”三部曲式的系统灯谜教育。青璜谜社培养出10数批学员,总计数百人。这些学员分布在全国各地,成为地、市灯谜组织的中坚和骨干,有的还在高校生谜协和生肖谜社中任职务、有的在高校深造,创建了新的大学生灯谜组织。
灯谜不能没有传承,也不能没有创新,不传承灯谜没了根基,不创新灯谜不能发展。只有创新发展,灯谜才能更好的传承,所以说发展也是灯谜的硬道理。
以上论述了灯谜创新互相关联的五个问题:评介了古代和当代灯谜创新的种种实例,说明了灯谜创新是一种历史必然。论述了求异思维作为灯谜的主要思维方式,决定了灯谜创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引入了书法美学中“拙、生和不稳”的概念,把求“生”作为一种灯谜创新理念、把“稳”作为灯谜创新的最高境界推荐给谜界。也提示谜人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尊重传承,传承善待创新。未来的灯谜必将继续受到现代科技、文明的冲击和影响,未来的灯谜必须接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谜人不该也不会重复“刻舟求剑”的故事。憧憬未来的灯谜可能是繁荣昌盛的格局,也感到灯谜在某种意义上表现出的濒危,灯谜的繁荣与濒危这对矛盾只能交给创新来解决。灯谜创新成了谜界永恒的话题,谜人们也身不由己地担负起灯谜创新的重担。不在创新中繁荣,就在守旧中濒危。我们选择灯谜创新。
来源:http://www.shishidengmi.com/dmwh/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0 |
阅读次数:708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