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谜学成语》序 |
发表日期:2009-12-02 12:54:19 |
刘衍文
对于写作的遣词用语,历代语言大师们都各有心得;即于成语运用来说,亦是见仁见智。清代的桐城派将成语视为“陈言”,尽量避免使用。章太炎虽鄙薄桐城,于此也持同一态度。但其弟子鲁迅先生虽反对使用“死古典”,可是却十分赞成使用成语。他们之间的分野,大概是由于白话与文言的语体不同之故吧。在《<何典>题记》中曾经指出:
成话和死古典又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神髓,随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又即从成语中,另外抽出思绪:既然从世相的种子出,开的也一定是世相的花。(见《集外集拾遗》)但成语的语源是多种多样的:一部分从方言俗谚里提炼出来,一部分出于历史上的名人名言,还有一部分则是许多经典著作中浓缩而成的精萃。这些虽与鲁迅先生所说的“死古典”不同,但与一般的典故却很难有明确的界限。而且就写作来说,即使是“活”古典,被人用滥了,也会失去读者的感受力;死古典虽然满纸死气,惹人厌烦,然而善用者却也可以使之起死回生。前人曾经总结出三条法门,即所谓生典熟用,熟典化用和安置妥贴得恰到好处。像这样的神明变化之方,则不论是桐城派还是章太炎,却都是不会有异议的。成语的运用要避免滥俗,其秘诀也不外乎此。
运用成语来写作,优点至少是能使文字概括精炼。许多盘根错节而难于表达的意思,一用成语,往往能一语破的,迎刃而解;运用入妙,还能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然而成语之妙用虽大,还须知其本义、通义和变义才行。不然,乱用或误用,不仅会导致笑柄流传,而且还破坏了语言的严肃性和纯洁性。
这里姑举二例以见一斑吧:
如有人称赞一但翻译家立志翻译法国文学名著,却说他“踌躇满志”,不知此语今已含贬义。
又如有人写了一本著作,客气地希望读者和专家提提意见,以匡不逮,竟说欲求“他山之助”。此语本出于《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毛传》云:“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郑笺》云:“他山喻异国。”“他山之石”喻异国之贤本来不错。可是到宋代朱熹注《诗经》,引程子说:“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朱熹自己也说:“他山之石,尚可以攻错,言憎当知其所善也。”石至此已成为贬义。所以到后来,除客观上述说某人对某人多所“攻错”,义同“匡正”外,通常说来,“他山之助”都用来喻人肯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之义;又用作助人的自谦,即把自己对别人的帮助比作石之攻玉。如果照这位著作家的说法,则恰好相反,把自己比做美玉,而把他人看做恶石了。或者在这位著作家的心目中,“他山”恐怕是一座巍巍的“高山”吧(目下不少辞书多误解此语,读者翻检自知)?
鉴于成语在写作上的妙用,为了防止人们望文生义和数典忘祖,各种有关成语的辞书等遂应运而生,且有互争雄长之势。
我们无意评论这些已经出版的成语读物之得失,但总觉得这些书籍,尤其是成语辞典,对于查考成语的语源、演义及其用法虽有很大的帮助,闲中浏览,也是开卷有益的;但那种以音序或笔画来排列的工具书,却很容易边读边忘,往往顾后则失于瞻前,贪多偏不能务得。
现在问世的江更生君编著的《猜谜学成语》则不同,可称是一本别出心裁的好书。对于成语来说,则增添了不少“别解”与谐趣,加深了人们对成语的印象,从而有便于记忆;对于灯谜来说,则又注入了书卷的才情与雅兴,提高了灯谜的质量,从而启迪了巧思。其书分列谜面与谜底,谜面或谜底为成语,下列解谜、注音、诠释、探源、例句、提示等项,设想全面,为用多途,融工具书与娱乐书于一炉,合普及与提高为一体。这种独具匠心的构思,是最能体现寓教于乐的精神,且能开拓人们的思路的。
江更生君是位学有专长的辞书编纂家,有长期编审各类辞书的经验和心得,编著过多种成语辞典。同时,他又是位名驰海内外的灯谜专家,著有三十余种灯谜书籍,风行于世。本书所以能引人入胜,独树一帜,自有其必然性在。故特拈出其主要特色亟为之序,以荐于各位读者。
2009年5月序于寄庐
[ 序文作者介绍:刘衍文,1920年生,浙江龙游人。原上海教育学院(现已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古典文学专家。著有《雕虫诗话》、《文学概论》、《寄庐杂笔》、《寄庐茶座》等,与长子刘永翔教授合著有《文学的艺术》、《古典文学鉴赏论》、《袁枚<续诗品>详注》等。主编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坛掌故辞典》及《现代作家书信集珍》等 ]
|
阅读次数:373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