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一松
上周末,借游览上海世博会之际,特地拜访了海上谜谭谜友,并亲身参与了海上谜谭51期雅集活动.活动地点设在沪上名校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会议室.
同济大学老师徐会长主持本此雅集.活动现场上海师友为欢迎我这外地谜友,特地叫我先挂谜,我也就先抛砖引玉,挂出糗谜五则,不一会就被汤为民,小谢,管老师,深喉等悉数猜出.我心中暗自赞叹上海谜友的猜功了得,随即奉上小谜彩略表敬意.出发前我虽挑选了一番,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这五条谜,还是觉得有些谜网络味太重.接下来上海各师友竞相挂出得意之作,大部分谜条一挂出即被猜出,有些谜我虽苦思冥想,但还是跟不上海上谜友的节奏,期间,汤为民,小谢,深喉,刘茂业等频频中的,最为令人刮目的是朱育珉老师,思维敏捷,丝毫不输于年轻人,秒杀了不少谜.而反观我自己,整场活动只猜中寥寥二条.以至于我爱人都反问我:你会猜谜吗?还比不上人家朱老先生.真是令我愧疚难当.一方面我确实要承认技不如人,二方面说明我还有更多要学习的知识点.压轴挂谜的江更生老师,条条精彩灯谜,可惜我一条都没抢到,真是遗憾.
海上谜谭刚刚度过50期这个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上海网最近陆续的挂出了上海师友的回忆文章.在此次赴上海前,我早已一一拜读过,对海上谜谭的快乐的气氛已从文章中感受一二.而且我和上海师友也多次在南通,宁德,上海枫泾,常熟等现场灯谜活动中领教过海派的幽默风趣.但在雅集现场,我更能有深切的体会.快乐灯谜的主题在海上谜谭雅集中始终贯彻其中.大家猜谜谈谜,但不唯谜.或聊天海吹,或嘻笑打骂,或报猜射谜,或麻辣点评.总有一句句妙趣横生的话从上海谜友嘴里蹦出.整个活动现场都充满了欢笑.朱老师也像个老顽童,和深喉一搭一档,常常作出令人捧腹的举动.刘茂业,老管等也是相互呼应,妙语连珠.在那样的场景,就是再内向的人也会被逗的前仰后合,融入到快乐的气氛中.
海上谜谭一直秉承"玩谜"的心态,但也不是说没有原则的瞎玩,对一些谜作,只要是扣合不合理,谜材陈旧,别解无趣,无论作者资格多老,无论作者年龄大小,参会者都会辛辣的指出.这一刻,没有长幼之分,没有谜家和新手之分.拍砖照拍.当然谜作精彩的,同样也获得满堂喝彩声.这种态度鲜明,直言不讳的点评在现今谜坛是不多见的.
观当今谜坛互相恭维奉承之风举不胜举.有些由于某种利益关系,或慑于作者是某某谜家,名人等,明知道是旧谜,暗合,撞车,烂谜,也是一味的说好话.如同皇帝的新衣,没人去点破.
江更生老师提出灯谜"三新"原则,令我获益非浅,回顾自己的学谜历程,从一开始的仿效古诗用典的成句谜.当时觉得用这些谜面显得有文化,更雅.实则不尽然,往往成句谜最容易暗合,撞车.再到后来学拆字谜,造底谜.到现在听了江老师的话,方悟出灯谜创作最重要的还是出新和有趣味.离开了这二点,再华丽的谜面,再精妙的扣合都是无趣的.做出的谜就是让猜者要猜出,感到有趣.从某种意义上说,猜不出的谜都不是好谜.海派灯谜为啥有其特色,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其讲究趣味性和新意,所以我现在做谜,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去尝试努力.
快乐的气氛延续到了雅集晚上聚餐,酒席上谜友更是尽展幽默风趣之能,管老师的苏州评弹,堪比专业,深喉的方言模仿秀令人喷饭.朱老师时不时插科打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席间,还见到了难得来参与雅集的稀客:理财一周报的主编孙鉴,孙主编温文尔雅,举止大方,客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酒席进行了三个小时,大家才意犹未尽的散去.
这次上海聚会,既拜访了海上各位好友,又真切品位了"快乐灯谜".在沪期间,也受到了上海谜友的热情接待和安排,使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周末.谢谢海上谭友!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706e80100l5s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