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隐谜社名士多 |
发表日期:2010-09-29 14:01:02 |
——老上海的猜谜轶事琐谈(二)
江更生
上海文化的发祥之地——松江,又名云间、华亭。自古以来,翰墨飘香,文风极盛,“松江画派”、“云间书派”,尤为名播遐迩。就拿“雕虫文戏”灯谜来说,在清末的松江,也是非常的红火,这些爱谜的雅士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暇时相聚猜谜,研讨隐语之道,结成了谜社——文隐社。
谜社的创建,说来有趣。原来当时华亭县来了位教谕(相当于今天的县教育局长),名叫何绮,字庾香,亦署作御湘。江苏淮安人。为清同治年间举人。清末的淮安、淮阴谜风颇炽,谜家辈出,谜社众多,当年的两淮谜事之“牛”,我们可以从清末民初的文字学家、谜家顾震福所编的《跬园谜刊三种》里得窥一斑。这位嗜谜有癖的何教谕,是个饱学之士,著有《蝶阶闲事》,是其诗文作品的辑集,另外还撰有灯谜专集《蝶阶廋词》(注:廋词,灯谜的古称)。经他的倡导后,当地的文人彦士纷纷响应,也都玩起谜来。何绮因势利导,与身居云间的爱谜名士们组成“文隐”谜社。这个谜社的成员,有姚福奎(湘渔)、何绮(庾香)、郑熙(葛民)、姚洪淦(似鲁)、雷恒(步青)、孙骐(畹香)、朱赓尧(祝礽)、朱昌鼎(子美)、徐元熙(莱垞)、杨兆椿(荫安)、顾薰(乃琴)、沈致实(执青)、汤复荪(荃君)、李光祖(伊川)、陈锡三(叔铭)、金佐清(再坡)、金佐宸(菊孙)、沈琨(景刘)、杨锡章(紫雯)、蒋轼(筠生)、姜世纶(梅柏)、陈宗铭(子乔)、封裕道(修之)、吴光绶(廉石)等二十馀人。
社员中有好多位驰名艺苑的人物,如姚福奎,其字为星五,号湘渔、潇湘渔父、冷斋羡仙等,有室名三湘书屋。江苏常熟人,为咸丰末年(1851)举人,就是位擅长丹青的谜家。他传世的谜作六十余条,曾被编入谜集《日河新灯录》中。他的谜可以说条条精彩,虎虎(别解作“文虎”)有生气。例如用白居易的《琵琶行》诗句“似诉平生不得志”为谜面,打《西厢记》曲文“弦上传心事”,扣合熨贴,浑成自如。又如以“钟期听伯牙鼓琴”,打欧阳修名文《醉翁亭记》的“在山水之间也”,用了《列子·汤问》里俞伯牙奏琴,钟子期知音的典故,谜中的“山水”二字,蕴涵“高山流水”典实,颇耐人寻味。再如:“雪却输梅一段香”,打《水浒传》人名“白胜”,面句采撷宋人卢梅坡《雪梅》诗句,其上句为“梅须逊雪三分白”,意为雪仅在白色上取胜,故扣“白胜”,这条灯谜运用“承上启下”手法,联想反衬,使得底面照应,却又不露斧凿之痕,足见姚氏制谜手段之高。
另有一位以写诗和书法而闻名的杨了公(1864—1929),名锡章,字几园,又字子文、至雯,了公为其号,也署作“蓼功”,室名藕斋,上海松江人。南社社员。善制联,工诗词,理趣风发,有独到之处,为南社“松江派”的前辈。清季曾任宝山县教谕,归故里后,创办孤儿院,生性诙谐的他,曾撰一联自嘲,联曰:“革去宝山县学正堂,升迁孤贫儿院校长”。孤儿院为社会培养了好些人才,如诗人、小说家朱鸳雏即是该院出身。了公擅场书法,书学何绍基,艺精行草,规模王羲之,参以颜鲁公笔意体格,乘兴挥洒,圆融厚实。有《杨了公先生墨宝》行世。他的灯谜崇尚意趣,以拢意扣合见长,如“紫禁城赐骑”,打《诗经》一句:“来朝走马”;“山海经”,打宗教人事:“水陆道场”(注:“山海”扣“水陆”;经,别解为“念经”,扣合“道场”);“小小”,打上海方言“当当头”(注:谜面借用古代名妓“苏小小”之名)等,都深入浅出,饶有生趣。汤复荪也是位雅擅书法的谜家,笔者曾获睹他“己丑(1889)客津门”时写的小楷扇面,清秀高远,墨韵飘逸。他的谜平正规矩,但谐趣洋溢。如“脚大踏得江山稳”,打“四书”一句:“足以保四海”,此谜用民间盛传的明太祖马皇后大脚典故,巧妙地将谜底中的“足”从副词“完全”别解成名词“脚”,深得“回互其辞”(见《文心雕龙·谐隐》)三昧。
蒋轼,是一位教育家,曾任过“府中学堂教习”。据松江乡土史料记载,他在辛亥革命不久,1911年11月6日,松江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分府,通告松城光复后,他与张葆元(上海申报总主笔)等发起组织松江政论会,创办《政论报》。可见更是一位进步开明的文士。他的谜流传不多,仅见两条:“乡试全录”(打《左传》一句),谜底为“举人之周也”;“卒守边疆局势成”(打中药名一),谜底为“车前子”。皆平正无疵,不失大方。
再有一位朱鼎昌,是他首倡了“红学”一词,被《红楼梦》研究者沿用至今。他似乎是采用了灯谜中拆字手段,诙谐地道出了这个谑词。它最早见于均耀的《慈竹居零墨》,说是有一天朱在家中耽读《红楼梦》,友人见其孜孜不倦,手不释卷,便问他在读何种经书,竟然如此的有味。朱便答道:我读的“经”学,与众不同,是少掉三个折弯(即“巛”)的“红学”,原来“经”的繁体字为“經”,这便传下了“红学”一词。朱氏的生平不详,但知大概生于咸丰初叶,卒于光绪后期。他的灯谜也只有一条传世,是打《礼记》一句的,不免让人生叹。尚有一位与后来“萍社”的姚劲秋(名洪淦,号心僧,浙江吴兴人。清光绪举人)同名的姚洪淦(字似鲁),不知二者是否为同一人。
那时谜社的雅集已不限于节日,大致定个日期便举一次,到时各人带来自制的谜条,悬诸壁上,并备上奖品(称为“谜彩”)以助雅兴。当时的谜条有用白纸裁就条状,也有印成花笺的专用谜条,往往会在打什么的“谜目”旁,盖有圆形或花瓣形的若干印记,以暗示谜底的字数,如打四字成语,则在目旁盖4个小圈(多用铜笔套)或4枚小花。形制可参见笔者藏有清末谜社用笺(见图)。
囿于资料的匮乏,许多文隐社谜家已无法了解其更多的详情。这是让我们感到非常遗憾的事。幸得松江有位工诗词、擅文章,重视乡邦文献的《申报》资深编辑雷瑨(字君曜,别号娱萱室主,笔名云间颠公、缩庵老人等)有心,将松江谜坛先贤们的作品辑集了一本《日河新灯录》(松江古代有一条“日河”,故以为代称),成了他主编的《娱萱室小品六十种》里的一种,于1917年由上海扫叶山房印行,为我们留下了弥足诊贵的海上灯谜精品。
全书共收24位谜家的四百余条灯谜,内中确有不少至今仍为谜人所称道的好谜,例如陈宗铭的“座上客常满”,打宋代人名“孔延之”(注:别解为“是三国时孔融延请的”。面为孔融诗)。又如封裕道的“首夏仍逢雨”,打《诗经》二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别解为“不见太阳如三月的春天”)。再如吴光绶的“也是园”,打《千字文》句“亦聚群英”(注:谜面为春申名园,“也”扣“亦”;“英”作“花”解,如“落英缤纷”的“英”);“期期艾艾”,打《三字经》句“三百载”(注:期,别解为“期颐”,即“百岁”;“艾”别解为“五十岁”,见《礼记·曲礼》。谜面借用成语,今别解为两个百岁,两个五十岁,故扣);“车载渭滨”,打三国人名二:“吕蒙、文聘”(注:用周文王渭水河招贤请姜子牙典,姜又叫吕尚。谜底别解为“吕尚已蒙文王聘用为臣”);“直抵黄龙府痛饮”,打古代美人“飞燕”(注:“燕”,古汉语中通“宴”。用宋名将岳飞“痛饮黄龙”典;“飞”别解为“岳飞”,“燕”作“宴饮”解);“陛下”,打鸟名“叫天子”;“木欣欣以向荣”,打京剧《快活林》(注:别解为“林木生长得快”。面句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句),等等,无一不是谜味隽永的妙造佳构。
(原载2010年10月号《上海滩》杂志)
|
阅读次数:605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