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同文”五虎将 |
发表日期:2012-07-23 08:38:00 |
江更生
上世纪的中叶,堪称泰国谜坛的鼎盛时期,那里的灯谜活动红红火火,灯谜社团林林总总,新老谜家人才辈出,灯谜著作相继出版。
除了夏历的中秋、春节、元宵佳日外,甚至连各处菩萨圣像开光法会期间都有一连多天的灯谜晚会。为了更好地切磋谜艺,谜人们还纷纷组建社团,如“泰北春灯联谊社”、曼谷的“泰国潮州会馆灯谜组”、“文联谜社”、“同文谜学社”、春府的“良友谜社”、喃邦的“泰兰谜社”、色欺的“和声谜社”、北榄玻的“湄滨谜社”、鹄三廊的“文风谜社”、清迈的“混沌谜社”、竹攀杏的“杏苑谜社”、叻丕的“丕风谜社”、植基的“和声谜社”等,均是名驰全泰的谜学团体。
我手里正好有一本台湾老谜家朱家熹通过其甥转赠我一本《同文灯谜诗词集》。该书“是由‘同文谜学社’同人历年来之创作中,遴选出一部分,汇集编印而成者”(见该书《弁言》),内容分为灯谜、诗钞、词稿和杂文四大类。披阅之下,深感谜家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醉心。
“同文谜学社”成员虽然不多,仅庄明伟、邹清流、林雨生、许山石和王乙文五位。然而,他们却个个能步韵赋诗、倚声填词和猜制文虎。他们醉心灯虎,和普天下的耽谜者无二:为灯谜着迷,为隐语而成瘾,“觉味之无穷,饥不欲餐,疲不忍息,……每逢猜射悬灯,辄极尽奔驰”(见邹清流序文)。
集中精辑了“同文五虎将”的灯谜佳作凡401则,这些谜作有个鲜明的特点,作者皆恪守传统,追躅前贤,沉潜汲古,信奉成句撰面,讲究字有来历,其作品显得典雅高古,韵致矫秀。例如庄明伟以宋代苏东坡《喜雨亭记》文句“岁且荐饥,狱讼繁兴”为面,打《水浒传》诨号“旱地忽律”(注:别解为“由于土地苦旱,以致‘盗贼滋炽’,即忽视国家律法”),扣意浑成,贴切自然。他的另一条,则以《聊斋志异》篇目(谜界称“聊目”)“莲花公主”挂面,打“聊目”“王六郎”。这里的“六郎”指唐代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的小名,内史杨再思谄事之,有人誉昌宗貌美,说“六郎貌似莲花”。杨再思则阿谀说不是这样,“乃莲花貌似六郎”,故以“莲花”扣“六郎”。“公主”则别解为“公众的主上”,以此与“王”(解作君王)相扣。巧用典故,善施别解,甚具巧思。邹清流,是一位既好谜又爱诗、“诗谜一家亲”的谜人,撰谜好用诗句为题,如用唐代戴叔伦《三闾庙》句:“屈子怨何深”打七言唐诗“报答平生未展眉”,题面设问,询道“屈平(屈原,字‘平’)怨恨何以知其深?”,谜底作答,答云:“屈平生来就未曾展过眉”,以诗扣诗,自显儒雅,加上“平生”巧行别解,又平添谐趣。无独有偶,他还有一条用唐诗名句的,乃李颀《古从军行》的:“胡儿眼泪双双落”,也是打七言唐诗一句,谜底为“惟觉尊前笑不成”。乍一看莫名其妙,细一观令人叫绝,原来“胡”在此须作疑问代词“何”解,仍用的是问答式:谜面别解为“为何(胡)儿子眼泪双双落?”,底答“惟觉在尊亲前无从欢笑”,这里的“尊”已从酒器“樽”别解为“爹尊”的“尊”了。林雨生的谜,也雅驯得很,如以《后汉书·梁鸿传》中年届三十的汉时“剩女”孟光对其父的话句为谜面:“答曰:‘欲节操如梁鸿者’”,打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注:别解为“归嫁有待孟光自择”)。再如以苏轼诗“雪映潘郎鬓”打聊目二:《冷生》、《岳神》,作者在此偷梁换柱,东坡原诗是指其好友晁补之,今直作晋代才美姿俊的潘岳解,整个谜底别解为:“冷雪生于潘岳鬓上的形神”。第四位许山石,也喜以唐诗作面,如撷贺知章名句“笑问客从何处来”,扣合苏轼《赤壁赋》文句“不知东方之既白”。“东方”别解为“主人一方”;“白”作“说白”解,全底作“因东主不知客人而说的话”解。第五位王乙文之谜,以字义通假,出人意料而取胜,如用《朱子家训》语“刻薄成家”,打五言唐诗一句,谜底为“合昏尚知时”。古汉语中,“家”通“嫁”;“昏”通“婚”。“刻”别解为“时刻”;“薄”作“临近”解,如“日薄西山”的“薄”:谜底解作“时刻薄近嫁娶,‘合昏’而知其时刻”,故扣。上述之谜,可感觉到“同文”谜家作品中的书香沁脾。
该书的“诗钞”和“词稿”部分,有着不少泰国谜家雅集联欢,交流谜艺的记载,他们“诗吟妙句音嘹亮,谜话诙谐笑不休”。我们可从庄明伟的一首《丙辰中秋泰京谜学界同文福狮楼雅集》(建除格)[注:即俗谓之“藏头诗”,诗首藏“谜界同文中秋雅集”八字]诗中,可以窥见彼邦谜家“春灯逸兴沃儒林”的一斑:“谜话连篇说太空,界当三五月玲珑。同分皓魄情何恨,文动廋坛气瀰雄。中夜挑灯擒隐虎,秋光漫笔写飞鸿。雅怀逸兴敲诗钵,集韵高楼乐大同。”邹清流则有一阕《青玉案·同文八周年社庆福狮楼聚餐灯猜联欢》,写出了“同文”谜家相聚八载的殷殷情愫:“同行多少文娱路,射灯虎,连连去;细数社龄经八度。月圆时节,骚人情绪,邀约登楼处。墨缘结客欢今暮,游戏文章合吟句,座上江南心可许?四方儒雅,九州幽趣,化作催诗雨。”
在“杂文”一章里,庄明伟的一篇《浅谈通字的运用法则》,是不可多得的谜学论文,从“时间的规律”、“释义的范围”及“关系的统一”三方面阐述“通假字”在灯谜运用的法则,立论新颖,说理透彻,举例到位,很有见地。
(原载2012年7月15日《浙江侨声报》) |
阅读次数:529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