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晚报:话元宵猜灯谜 |
发表日期:2012-02-07 11:20:12 |
文竹
上海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有着璀璨的灯谜。海上前辈谜家叶友琴在《沪城射虎记》里曾记录了清朝时元宵灯谜的盛况:“自咸丰十年至同治十三年间(1860-1874),上海泉漳会馆火神庙时有灯谜,每岁一二次。邑庙(即今老城隍庙)一轮月笺扇店每年元宵亦挂谜征射。光绪纪元(1875),沪城豫园之玉泉轩中灯谜最盛。光绪中叶,邑庙每逢元宵及城隍夫人诞辰,即(农历)三月廿八日,悬谜征射……”
辛亥革命以后,上海的灯谜活动依旧红火兴盛,还出现了不少名闻遐迩的灯谜社团,如活跃于民国初年的“萍社”、1920年代末的“大中虎社”、1940年代的“斑斓谜社”和“虎会”等,还出现过专载灯谜的杂志《文虎》半月刊、《黑皮书》和书籍《春谜大观》、《文虎选》等。
那时候的元宵节,喜欢灯谜的人们忙得不亦乐乎,“萍社”社员们先后曾在 “文明茶园”、“绣云天”、“新世界”、“大世界”等游乐场所轮流值课,悬谜飨客,吸引着众多的爱谜市民。
中国民俗学者谜家江更生归纳了“海派灯谜”的四个特色。其一曰“趣”,灯谜最基本的功能是娱乐身心。因而灯谜要使人笑,在哈哈大笑中享受猜谜之乐,故而常常别出心裁,选取谜材。第二个特色是“新”,善于抓住新的题材来创作灯谜。第三个特色是“俗”,常常用俚语、口语甚至方言入谜,既大大开拓了谜路,又深具地方特色让更多人爱猜、会猜。第四个特色是“文”(文化元素),让文、史、地、科普等知识融会于灯谜之中,让猜者在一乐之余得到点滴学识,从而增加了猜谜的兴趣。
他还列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例如:“初次出洋者”,打新称谓“新上海人”(注:别解为 “新到海上去的人”);“开业者享受补助”,打医疗用品“创可贴”(注:别解为“创业可有补贴”);“元明刻本”,打影视用语“高清版”(注:别解为“高于清代的版本”);“坑爹”,打四字常言“有损尊严”(注:尊、严,都作“父亲”解);等等。皆亦庄亦谐,雅俗共赏,蕴藏海派谜趣。
来源: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2-02/06/content_743094.htm |
阅读次数:502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