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传统猜灯谜变了味 不靠脑筋靠网络(附图) |
发表日期:2013-02-21 10:28:03 |

现代通讯设备和搜索软件的出现,给猜灯谜等传统民俗活动未来的发展走势,打了个“哑谜”。
猜灯谜、赏花灯、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传统保留节目。距元宵尚有2天,各种猜灯谜活动却进行得如火如荼。不过随着手机上网的发展,让灯谜也遇到了新的状况——猜灯谜,比拼的不是脑子,而是网络。
对此,上海民俗协会理事江更生认为,灯谜的乐趣,尽在“猜”的过程,如果直接用手机搜索答案,则会少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他建议,除了出谜者创作出更多高水准的原创作品外,猜谜者也应尽量不要去网上搜索。
本报记者 瞿艳花
现状
谜底条条能上网搜索到
元宵在即,不少商家推出了网上猜灯谜活动,猜对者即可获得一份小礼品。然而,这些灯谜却普遍缺乏新意,抄袭现象严重。在京东商城日用百货的官方微博上每天都会出一条灯谜,猜对者即可获得一份小礼品。记者在搜索引擎输入其中一条“三好学生,重点培养”(打我国一政策),立即出现了谜底“优生优育”。而另一家传媒公司也出了10条动物灯谜,记者再次将这些谜面键入搜索引擎,10条灯谜竟然在同一搜索结果中出现。而在百度上,输入“灯谜大全及答案”,共出现了24万词条。
雷同的灯谜让不少猜谜者兴趣索然,郑先生前几天在一商场内邂逅一场猜灯谜活动,看了两条却直接打道回府:“猜灯谜什么的最无聊了,条条都百度得到,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而网友“臧坨坨_Vanora”也称,昨天妈妈去参加猜灯谜比赛,她则在家上网查谜底给她发信息。
不少市民感慨,科技发达了,猜灯谜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却荡然无存。本周五,浦东新区文化艺术中心惠南分中心将举行一场元宵灯谜会,活动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兴趣,为了防止网络搜索破坏灯谜会的“美感”,一些市民发出倡议:参与者莫带手机进场。
应对
要破解投机取巧重在原创
“现在确实有许多灯谜找一个关键字就能在网上搜索到,但却失去了很多乐趣。”上海民俗协会理事江更生表示,猜灯谜就好比捉迷藏,一个人在躲,另一个人在捉,是一个相当含蓄的过程。捉的那人通过一些技巧、提示,由此及彼地去找寻,找到后顿有一种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感觉,那才有趣。“如果用偷懒的方式,那就少了很多美感。”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江更生认为,除了建议猜谜者尽量不要用搜索引擎外,更鼓励灯谜原创。而在创作手法上,应该融入一些新的题材、新的知识和手法,如接地气、正能量、吐槽、卖萌等词汇等可以成为谜底。
古猗园的做法值得借鉴。从2009年以来,古猗园年年在元宵期间举行猜灯谜活动,今年在园内悬挂了2013条灯谜,根据灯谜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猜对者可以获得园方提供的一份小礼品。然而由于这些灯谜都是原创,猜中率却非常低。据园方统计,春节期间,一共有2500人次参与现场猜灯谜,却只有312条被猜中。
“今年命中率已经算高了,去年还要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游客一上来就拿出手机来搜索,还有一些不会手机上网的则打电话进行场外求助,在搜索无果后则将谜面用小本子抄下来回去研究,全家开动“头脑风暴”,玩得兴致盎然。
诀窍
猜灯谜考验文化典故熟识度
江更生告诉记者,出灯谜的诀窍是利用汉字的一字多义、多音、多形,故意把汉字的本意弃于一边,而最好的灯谜是在很有限的字句中融入比较多的文化信息,无论是出谜者,还是猜谜者,考验的都是双方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生活知识的累积。
“只有厚积薄发,加上双方心灵契合,才能寻到最终谜底。”江更生举例,如“汉家飞燕”打一中国田径运动员之一(谜底刘翔),谜面指中国汉代美人赵飞燕,除了以帝姓“刘”借代朝代“汉”外,飞燕别解为插翅之鸟,故扣“翔”字。又如“重阳之日驾小舟”,打一台湾电影编导(谜底九把刀),即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小船以“舠”意,通“刀”。
“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和文化,就很难猜出来。”
如今,原创灯谜越来越少。据了解,目前在上海职工灯谜协会中,有约二十多位谜家在坚持创作,而一年最多只能创作出近万条灯谜,这一数字在所有灯谜会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江更生是高产的灯谜原创者,然而每天最多也只能创作出五六条灯谜,他直叹好的灯谜可遇而不可求。
而随着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年轻人中猜灯谜高手也越来越少。“入门的多,而精通的少。”已经少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万人空巷的场面。不过让江更生颇为欣喜的是,一些年轻人对灯谜依然情有独钟。大年初二,江更生在上海书城举行了一场灯谜讲座,现场听众中,有一名年轻人特意从北京赶来,这让他十分感动。
“传统文化可能会衰弱,但永远不会断裂,总有复兴的一天。灯谜同样如此。”江更生说。
链接:http://www.why.com.cn/epublish/node37623/node38430/userobject7ai342705.html |
阅读次数:562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