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之研究 (上) |
发表日期:2007-03-09 13:22:33 |
杨汝泉
目录
一谜语之意义
(一) 何以谓之谜语
(二) 谜语之方式
(三) 谜语之功用
二谜语溯源
(一) 谜语之缘起
(二) 谜语之演进
(三) 谜语之成立
(四) 谜语之发展
(五) 谜语之名称
三谜语之范围
(一) 状似谜语
(二) 谜语之类别
四谜语之体格
五制谜
(一)制谜应具之条件
(二)制谜四忌
(三) 面与底之分析及其他
(四) 撰谜取材修辞六猜谜
附录(谜话)
后记
谜语之研究
一谜语之意义
(一) 何以谓之谜语
谜语者何?简言之,即常语之变也。凡事之不能以常语达意者,必变更其方式,效乃显著。如《史记·楚世家》:“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敢谏者死!”其意思之坚决,非直言所能入。于是伍举乃投其所好而进曰: “愿有进隐”……庄王曰:“举退矣!吾知之矣!”此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者也。
(二) 谜语之方式
谜语辞旨,以恍惚迷离,立意深刻为主,其神秘趣味之浓郁,在文学中无出其右者,其必以神秘出之者,果何所取耶?曰:是必有说谜语者,有待于启示之文学也,启示为神秘之对象,谜语而无神秘机趣,则无待于启示矣。
谜语虽贵神秘,而以呈露启示之迹象为要,参以《文心雕龙·谐隐篇》所定之意义,其条件有三:
1、遁辞以隐意;
2、谲譬以指事;
3、辞欲隐而显。
“遁辞隐意”者,启示之伏机;“谲譬指事”者,启示之幻影也。伏机即谜语之内容,幻影即谜语内容显露之迹象;其内容虽伏,而迹象应显,如是则启示之能力庶几表现,并合于“辞欲隐而显”之义矣”。
(三) 谜语之功用
谜语之所以贵乎折曲玄奥,不尚直陈,譬兵法之“声东击西”,故《文心》以为“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所谓“昏迷”,非指“艰难深涩”,乃以“回互其辞”为“使昏迷”之策耳。所谓“回互其辞”,盖防正面冲突而行曲线线也;由曲线仍迂回至于正面,既无冲突之累,又获启示之效,则谜语之能事毕矣。
谜语之运用,应注重其价值,若东方曼倩之“尤巧辞述但谬辞诋戏,无益规补”;“虽有小巧,而用乖远大,”则有远古义矣。当一事之兴起,必有一事之用;至其运用之方式与所收之效率虽不必尽同,而各有目的则一也。“夫观古之为隐,理周要务;”其旨趣在“振危释惫”。规补时弊以纠正人心;“岂为童稚之戏谑,搏髀而忭笑哉!”
《文心》云:“隐语之用,被于纪传,大者兴治济身;共次弼达晓惑,盖意生于权谲,而事出于机急,与夫谐辞,可相表里者也。”其估价之大,有如此者。又云:“文辞之有谐隐,譬九流之有小说,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其功及社会之最低限度,又与小说并称。由此可知谜语为古人之所重,今兹蔑视谜语为小道者,应重新其印象而善用之也。
二谜语溯源
(一) 谜语之缘起
古无“谜”字,《左传》之所谓“隐”,即今之所谓谜语。其源有二:
一曰源于寓言:寓者隐也,隐以示意也。春秋之不明言善恶,而寓之于褒贬之中者,即隐为启示之意。如左氏解“郑伯克段于鄢”云:“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是。
一曰源于讽刺:刘勰《文心雕龙》将“谐”、“隐”合为一篇,以为谐之与隐,无甚区别也。《文心》云:“芮良夫之诗云: 自有肺肠,俾民卒狂”。(范文澜讲疏注云:《毛诗·大雅·桑柔》序云:“桑柔芮伯刺厉王也。正义曰:文元年,《左传》引此曰;周芮良夫之诗曰:‘大风有隧’,且《周书》有芮良夫之篇,知字良夫也。‘自有肺肠,俾民卒狂\',渭君自有肺肠,行其心中之所欲,乃使民尽迷惑也。”)
《文心》云: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注云:“内怨为徘”, 徘然作诽。放言曰谤,微言曰诽。内怨,即腹诽也。彦和之意:以为在上者肆行贪虐,下民不敢明谤,则作为隐语,以奇怨怒之情;故虽嗤戏形貌而不弃于经传,与后世莠言嘲弄,不可同日而语也。)
至《文心》所引:“淳于说甘酒,优旃之讽漆城,优孟之谏葬马”虽均以谐而隐,然此不过说明“谲辞饰说”之意义及其效率与谜语殊途同归之点。以时代略迟,此尚未足以言即谜语之源也。
(二)谜语之演进
在春秋时代,虽无“隐”字明文,以证谜语之演进,然事实上,凡所讳言之事,其答问辞旨,则多用隐示方法,以资传达。《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子伐萧,……遂傅于萧。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申叔展。叔展曰:“有麦趜乎?”曰:“无”。“有山鞠穷乎?”曰:“无”。“河鱼腹疾奈何?”曰:“目于眢井而拯之,若为茅经哭井则已。”(杜预注云:麦趜鞠穷,所以御湿,欲使无社逃泥水中;无社不解,故曰“无”,军中不敢申言,故谬语”。)
又《左传·哀公三年》:
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曰:“佩玉橤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对曰:“梁则无矣,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杜预注云:军中不得出粮,故为私隐。庚,西方,主谷;癸,北方,主水。)
自此谜语已稍具形式。而谜语之运用益繁矣。
(三) 谜语之成立
谜语之雏形既孕育日久,具有规模,随即因时代之需要
而诞生;其时代则仍未离乎春秋。《史记·楚世家》: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伍举入……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王曰:“三年不蜚,一蜚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谜语自诞生而后,在此为初露锋芒,其发展时期,则又在战国及战国之后。
(四) 谜语之发展
在战国时代,谜语已具规模,且已有相当势力,凡讽谏之事,则多用谜语以示意,以期其收效之宏。如:齐客讥薛公以海鱼 ,庄姬托辞于龙尾 ,楚庄、齐威之性好隐语 ,与秦客之廋辞于朝 ,皆为谜语发展之迹。
《新序》云:“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以是知谜语在战国之间已有为之纪录者。谜语之有专文记载,始见于此,其在当时之价值,亦由是可以概见。
至形容物状,以谜语方式著而为文得以传诸后世者,则以荀卿《蚕赋》为开山,其赋云:
有物於此,倮倮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後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屡化而不寿者与?善壮而拙老者与?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後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
谜语之有专书专文,荀卿之后,作者益夥。《汉书·艺文志》:“杂赋十二家,其末列《隐书》十八篇。”(师古曰:刘向《别录》曰:《隐书》者,疑其言以相间,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喻。)《文心雕龙》云:“魏文陈思约而密之,高贵乡公又博举品物。”据此在三国时,复有辑之成书者。由是可知其发展之成绩。《七修类稿》云:“隐语转而为谜,至苏黄而极盛,有编集四册,曰《文戏》;金章宗曾为刊本以行,曰《百斛珠》;元至正间朱士凯编者曰《揆叙万类》,前明贺从善编者曰《千文虎》;又相传有《灯虎千文》,不知何人所作。”于此,虽可以追溯其发展之迹;但上述各书,均已不传,无以探讨当时谜语之体制,其散见各书中之片段谜语,虽足资印证,究嫌其语焉不详,不无遗憾也!
谜语专书之行于世者,有唐薇卿《谜拾》、《邃汉斋谜话》、张起南《春灯录》及《橐园春灯话》等数种而已。一息之存,惟赖于此。
自民国以来,谜语藉报纸之力量,曾有一度之发扬,经五四运动之后,此调几已不弹,有一落千丈势。其衰落情形,大率如此,不赘述焉。
(五) 谜语之名称
隐语——清·梁章钜云:“古无谜字,自鲍照始有‘井’字谜。”《玉篇》“谜”字释云:“隐也”。古无“隐语”二字,仅以一“隐”字以代表“谜语”。《史记·淳于髡列传》曰:“齐威王之时喜隐”;又《楚世家》曰:“愿有进隐”;《韩非子》曰:“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至汉始加一“语”字,谓之“隐语;”《汉书·东方朔传》曰:“臣愿复问朔隐语”,“隐语”二字,由是行于世。《文心雕龙》曰:“讔者隐也”,是隐字又可从言,盖纯指言语一类也。(亦即所谓“事谜”,事谜实一切谜语之祖)。
廋辞——《国语》曰:“秦客为廋辞于晋之朝,范文子知其三。”“廋辞”二字自此始。
廋语——《五代史》曰:“时天下旱、蝗,黄河决溢,……而帝方与(李)业等狎昵,多为廋语相诮戏。”廋辞由是又变为“廋语”矣。宋·孙鸿庆诗亦有“廋语尚待黄绢妇”之句,廋语之用亦尚矣。
商谜——《东京梦华录》云:“杂技有刘百禽弄虫蛾;霍百醜商谜;张山人说浑话,皆当时一种游戏之事。商谜者:一人为隐语,一人猜之,以为笑乐。杂剧中往往有之。”商者,商榷之意,与前者又异矣。
商灯——《帝京景物略》曰:《帝京景物略》云:“灯市,有以诗影物,幌于寺观之壁,名之曰商灯。”此或是卖灯者之广告术,因以为灯谜之滥觞焉。
猜灯——《委巷丛谈》曰:“杭人元夕,多以此为猜灯,任人商略。”宵又《西湖志余》曰:“元前后,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略,谓之‘猜灯’。”前者为猜语,后者则类似敲诗。因俱悬于灯。故谓之猜灯。文人每于春余作种种消遣,此即春日猜谜之始;其必用灯者,盖利用时机,互为点缀也。
灯虎——《两般秋雨盦随笔》云:“今人以隐语粘于灯上,曰‘灯谜’,亦曰‘灯虎’。”王闿运云:“六十年前,始见《龙山灯虎》。昔尝以为‘灯糊’,又疑为‘灯符’,究不知虎名何义也。”(解详后)《春灯话》云:“相传有《灯虎千文》”灯虎之名,不自近代始也。
春灯——唐薇卿《谜拾》云:“古名‘商灯’,又曰‘春灯’,或呼为‘灯虎’;‘虎’字必有所本。”
灯谜——见灯虎条,其语盖由“以谜语为猜灯”转变而来。
文虎——许慎《说文解字》“虍”字注云:“虎文也”;徐锴云:“象其文章屈曲也”;(蔡)东藩《留青别集》曰:“谓之虎者,喻其不易中也。”尽指其文章屈曲而言。贺从善编有《千文虎》一书,则文虎之称,明时已有之矣。
诗虎——《留青别集》曰:“其以诗文为谜语者,谓之‘诗虎’”,与文虎义同。
字谜——《仇池笔记》云:“鲍明远有《字谜》三首”,“字谜”二字,始见于此。
诗谜——《古乐府》:“藁砧今何在”,世称之为诗谜。
射灯虎——清·沈宗崎《诗钟鸣盛集·建除体》中有,“射灯虎”两联,此外尚无称之为射灯虎者。
哑谜——元曲《西厢记》云:“哑谜儿早已人猜破”,俗以莫明底蕴费解之事谓之“打哑谜”,又称猜哑谜,本此。
破闷(打闷、猜闷、打灯虎、猜灯虎等)——皆为俗称,于书无所考。
谜语——《文心雕龙》云:“自魏代以来,颇非徘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曰:“时时言人凶衰,皆谜语,事过方晓。”《七修类稿》云:“隐语化而为谜,至苏黄而极盛。”谜语之名,由来已久;兹已成普通名词,故取以为颜,以殿之于末云。
以上各词,以时代之演进,取义各有不同,特分析如次:
(一)隐语、廋辞、廋语、文虎、诗虎、字谜、诗谜、哑谜、谜语为主动名词,其定义属于作者一方面。
(二)猜灯、破闷、打闷、猜闷、打灯虎、射灯虎、猜灯虎为被动名词,其定义属于猜者一方面。
(三)商谜、商灯、春灯、灯虎、灯谜,为互用名词。
此三项为定名之分界,其性质之种类则有六:
(一)属于辞类者:隐语、廋语、廋辞、商谜、谜语、破闷,猜闷,打闷是也。
(二)属于文类者:文虎是也。
(三)属于诗类者:诗谜、诗虎是也。
(四)属于字类者:字谜是也。
(五)悬之于灯,包罗各类而无从分属者:猜灯、打灯虎、商灯、灯虎、灯谜是也。
(六)无言无文,而属之于事者:哑谜是也。
三谜语之范围
(一)状似谜语
在名分上不属于谜语而实质上富含谜意之文字、言语、事物,谓之“状似谜语”。其类有六:
一曰:诗赋之类;
二曰:辞令之类;
三曰:游戏之类;
四曰:预言之类;
五曰:秘语之类;
六曰:猜度之类。
(1) 诗赋之类诗赋之含有谜意者,在描写方式上其类别有三:
1、形容之属;
2、比事之属;
3、拆字之属。
【形容之属】 以荀卿《蚕赋》(见前)与张机《无题赋》、谢道蕴 《咏雪》诗、朱淑真《咏柳絮》诗”为合于谜语之作,置之谜语之中,有扑朔迷离之致。
近人张机《无题赋》(《滑稽诗文集》):
有物焉:能伸能屈,能柔能刚。体规动静,度有短长。化育赞夫天地,功用协乎阴阳。其出处也无时,其进退也无方。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若教与尔闻风,纵懦亦立;倘使赫然震怒,虽弱必强。诸葛出征,妙策决七擒七纵;孔门施教,心传破一翕一张。若夫论其道貌,具体而微;观其仪表,不怒而威。列乎下品者瘦,登乎上选者肥。阁老修长,宠邀拉氏之赏;六郎英伟,曾入武瞾之帏。是皆大同而小异,要亦殊途而同归。左右逢源,运用难凭口授;上下得势,操纵端赖指挥。神明其道兮去陈法,策应其变兮在临机。
况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天地于以成形,乾坤赖以定位。器无判于莸熏,水何分于泾渭。飞扬跋扈,极纵横捭阖之能;砥砺摩挲,杂软养酸麻之味。卜宅洞近朝阳,占卦象成归妹。繁族类之殖,其用弥宏;开人道之端,厥功为最。
当其临阵也:昂然而前,奋然就列。长戈独持,短兵相接;怒马奔腾,洪流更咽。气薄风云,光昏曰月。转战方酣,冲突益烈。学温公之白行,斯诚事不可言;效武穆之论兵,毕竟妙尤难说。败归白帝,人主曾折甲兵;痛饮黄龙,将军欲捣巢穴。须眉队以是称雄,娘子军于焉大悦。
至其解甲旧邱,挂冠故里。节励孤松,心澄秋水。貌未改容,肉已生髀。宛似壮夫怀剑,心雄万夫;绝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春风却扇,幽怨曾感宫人;孤愤成书,酷刑偏及太史。邀赏识于重幕,丁娘欢曰妙哉;逢知遇于深闺,贾氏赞云可矣!赏音靖节,曾不备有弦之琴;善射由基,终难放无的之矢。每摇曳以生姿,辄把握而凝视。无以相慰,夫复何言;未免有情,谁能遣此。且也:矫然出众,卓尔不群,面宜酒醉,性喜香熏。角力欲擒二虎,贾勇直夺三军。状异金椎,犹脱囊中之颖;形如木笔。不书简上之文。是以少妇伤春,肠断辽西之梦;征人怨别,魂消塞北之云。泪湿青衫,愿传言于青鸟;诗题红叶,敢求侣于红裙。嗟乎!梦醒更阑酒半醺,丽情绮思太纷纭;蛾眉不具怜才眼,举世何人识使君。
谢道蕴《咏雪》诗(《晋书·列传第六十六》):
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聪明有才辩。……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叔父)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宋·朱淑真《咏柳絮》诗(《断肠诗词集》):
缭绕晴空似雪飞,悠然不肯着尘泥。
花边娇软黏蜂翅,陌上轻狂趁马蹄。
贴水化萍随浪远,弄风无影度墙低。
成团作阵愁春去,故把东君归路迷。
【比事之属】曹子建《赠徐干》诗、王仲宣《赠蔡子笃》诗比事之处,间有谜语色彩。
魏·曹子建《赠徐干》诗(《昭明文选》):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注云:何曰:“白日比汉,圆景比魏。”
魏·王仲宣(粲)《赠蔡子笃》诗(《昭明文选》):
翼翼飞鸟……
注云:喻子笃也。
此类诗句,几不知其何所指,注之者直以猜谜方法解之则蔗几可通。
【拆字之属】《日月明朝昏》一诗与袁箨庵《“軍”字黄莺儿》词。几如纯粹谜语。
《日月明朝昏》诗(南宋人《苕溪集》):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仍坚,木古枯不死。
可人何处来,意若重千里。
永言詠黄鹤,志士心未已。
《“軍”字黄莺儿》词(《诗词趣话》):
袁箨庵先生自金陵来吴过访,适有以事系臬司狱者。因问某应得何罪?先生戏曰:“帽儿盖在车字上”。遂成【黄莺儿】曰:“運\退走他方,諢失言,輝少光。渾家汲水都傾蕩。褌兮衣藏,葷兮草藏。帽兒蓋在車字上。鄆邑亡。指揮才少,勾補子孫當。”
(2) 辞令之类辞令指谐语一类而言。谐语与隐语相似。《文心》论之甚详。特略举数例: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刘谅为湘东王所善。湘东一目眇,一日与谅共游江滨,叹秋望之美。谅曰:“今日可谓‘帝子降于北渚’(《离骚》语)。”湘东曰:“卿言‘目渺渺而愁予’(《离骚》语)耶?”
明·俞弁《山樵暇语》:
荆公当国时,有献议梁山泺可涸之得田者,荆公欲行之,又念水无所归,以问贡父,曰:“此事‘杨蟠无齿’。”……“杨蟠杭人,自号‘浩然居士’。……今欲涸湖为田,此事‘浩然无涯’也。”
《南部烟花记》:
隋炀帝尝会饮,为拆字令,取左右离合之意。谓杳娘曰:“我取‘杳’字为‘十八日’。”宫婢羅羅侍立,分“羅”字为“四维”。
(3) 游戏之类游戏中之具有谜意者,约有三种:
1、酒令中之“合意体”者与“女儿令”;
2、射覆;
3、诗钟中之“分咏格”一类。
【合意体酒令】《留青别集》:上用古诗,下用四书合意。
久旱逢甘雨,则苗勃然兴之矣。
洞房花烛夜,乐亦在其中矣。
【女儿令】《留青别集》:旧作女儿令,首句用儿女之性情、举止,次句用古诗申意、叶韵。如:“女儿愁,悔教夫婿觅王侯”是也。近见时人著述,首句仍用旧例二字至九字,(二字用美人名,三字用曲牌名,四字用戏名,五字用五古,六字用词牌,七字用唐诗,八字用词九字用曲。)每加一字,通席顺行一周。如:
女儿歌韩娥
女儿腰步步娇
女儿冤卖子投渊
女儿布故人工织素
女儿娇鬃云松系裙腰
女儿妆满身兰麝扑人香
女儿寄罗裙分香翠绡封泪
女儿闷登临又不快间行又困
【射覆】《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乃别蓍布卦而对曰:
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
乃覆树上寄生,令朔射之。朔曰:“是寠薮也。”舍人曰:“果知朔不能中也。”朔曰:“生肉为脍,干肉为脯;著树为寄生,盆下为寠薮。”
《留青别集》:射覆之名,见诸汉魏,盖以卜为游戏也。……金元时其法犹存,均通数术者为之。今已失传,惟别用新旧名词之相连者,中隐一字,或事或物,第浑其名曰“某类”,令人猜之,如猜谜然。
天文类:
人○本(人日本)
时令类:
小○官(小春官)
地理类:
临○雨(临淮雨)
其他各类均仿此。
【诗钟】清·沈宗崎《诗钟鸣盛集》吴社诗钟,子绂分咏“七夕·漆”云:
牵牛殿上明皇誓,惊马桥边豫让身。
《惠园诗钟》叔和分咏“童养媳·雁来红”云:
巳识姑嫜还未嫁,空留颜色不传书。
此外如“猜诗”、(如《留青别集》之射覆)“押宝”、“打花会”、 “下军棋”等,亦无一不含有谜语趣味。且打花会有“底”有“面”,尤合谜制。
(4) 预言之类预言之旨趣,与谜语无毫黍之差。“推背图”以曲高寡和,能解者甚少。兹略述其他预言故实,以见一斑。
汉·王充《论衡》:
鲁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贡占之以为凶,何则行用足,鼎而折足,凶。孔子占之以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谓之吉”。
宋·费衮《梁溪漫志》:
有同舍生,将赴廷试,乞梦于庙(于游、子夏“二相公庙”)。夜梦一童子传言云:“二相公致意先辈,将来成名在二相公上”。……既唱名,乃以杂犯得州文学……忽骇笑曰:“论语云‘文学子游子夏\',今果居其上乎?”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
蜀昔有术士,……士夫或有以五行试其术者。答云:“此人必已食禄,异时官至五马。”咸强其笔于槠。……特书云:“目今敛板鞠躬,己见二千石在后。”众莫不哗然晒之,且消云:“乃是挽米身一水手,何为谬言如是?”术者云:“吾之术验矣!”众方悟“敛板鞠躬”之说。
《新订指明心法》:
唐裴晋公征吴元济,掘地得石,文曰“鸡未肥,酒未热”。相者解之曰:“鸡未肥,无肉也,为已;酒未热:无水也,为酉。破贼在已酉。”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
广南刘龚初开国,营构宫室,得石谶,有古篆十六,其文曰;“人人有一,山山值牛。兔丝吞骨,盖海承刘。”解者云:“人人有一,大人也;山山,出也;值牛者,龚建汉国在丑也;兔丝者,晟袭位岁在卯也;吞骨者,灭诸弟也;越人以天水为赵,为盖海,指皇朝国姓也;承刘者,受刘氏降也。”
唐末刘建峰定长沙,遣马殷领众浚城濠,得石碣,有古篆十八,其文曰:“龙举头,猳掉尾。羊为兄,猴作弟。羊归穴,猴离次。”解者以:“殷乾宁三年内丙辰岁代立,乃龙举头也;至乾佑辛亥岁国亡:乃猳掉尾也;殷子希范以已未岁生,又以开运丁未岁薨;乃羊归穴也。又子崇壬申岁生,后为江南所俘,乃猴离次也。”
(5) 秘语之类秘语约有三类:
一、江湖术语;
二、普通秘语;
三、军政秘语。
【江湖术语】 盗贼习用之“黑话”及各行“行话”,均属此类。相传有《标蹚子》一书,专载各种江湖术语,惜为抄本,未能觅获。今各小报间有记载此类术语者。《大公报·旅行通信》载有票匪黑话:以帽子为“顶壳”,鞋为“踏壳”,袜子为“臭筩”,大衫为“挡风子”,裤子为“登空”之类,谜意最为显明。小说中亦颇有记之者;不赘述。
【普通秘语】 多数为谐语之类,约分两种,曰“歇后语”、曰 “谐口语”,天津最为盛行。《滑稽故事类编》中选录甚夥,可供参阅。
【军政秘语】 《左传》楚子伐萧(见前)一节,为军中密语之祖,现代国际间多以秘语传达消息,以防泄露机秘,侦探家尤利用之,至 “灯语”、“旗语”,亦为秘语之一类。
(6) 猜度之类猜度为商业中之推销货物方法,蔡文森译有 《销货法五百种》,首述猜度法。其第一章云:“猜度法为竞技法之一部,各国皆盛行之。其法新奇而多趣,苟非该店货物低劣,必不去之若浼。惟应注意者,赠品须厚薄适度,评判须公平不颇。”云云。其方法有九:
一、图上数鸭法;
二、每星期猜度法;
三、第二十次赠品之新法;
四、猜度广告字数之新法;
五、用时表引客法;
六、罐头食物猜度法;
七、乡镇店肄之西瓜策;
八、猜积铜圆法;
九、迁移时应用之新法。
猜度之方式,多与谜语体制相类,在各地报纸中亦可见及之。
中国报纸亦有利用此种方法引致读者者,如“组字插画”,及设题徵答之类是也。
吾以为,古今一谜局也,世界一谜场也。何则?古之言文事物,即今之谜语;今之言文事物,即后之谜语也。以古书中局部之言文事物为例,设无注释,几令人莫测高深。若将一切言文事物引而伸之,则形似谜语一类,其范围岂可限量?如是,读者当不以上所举例为凿空也。
(二) 谜语之类别
以形状为标准,谜语之类别有九:
一、事谜;
二、文谜;
三、姓名谜;
四、字谜;
五、诗谜;
六、物谜;
七、话谜;
八、绘画谜;
九、哑谜。
此九类之中,二至六及九凡六类,为世所习用之名称;一与七、八,三类之名称为作者在区分体类中所得之结果而定。兹分别举例,系于本类。
1、【事谜】 其为谜也,出之以婉正之态度,曲折之辞旨,意在规补时弊,纠正人心者,多属于事谜。此类原于“伍举以大鸟刺楚庄王事”,(见前)盖各类谜语之嚆矢也。其次则为“淳于髡刺齐威王事”,两事前后相类,举淳于事为例:
《史记·滑稽列传》: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国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文谜】 凡文言之谜曰文谜,以“黄绢幼妇”为最古。(典略)魏文为世子,经陈太正丘墓。见碑题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思之不解;杨德祖答曰:“陈实之墓,蔡邕辞;钟繇之书,‘绝妙好辞’也。”
《世说新语》:
……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辭’。”
3、【姓名谜】 凡以姓名为谜者,谓之姓名谜,盖滥觞于《越绝书》后序者也。清·梁章钜云:《越绝书》不知何人所作。杨升庵据其书后序云:“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谓汉人袁康所作。又《越绝篇外传》云:“文字属定。自于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乃隐“吴平”二字也。黄佐曰:“吴平因袁康所录而成书也。许戫碑阴有八字隐“許碑重立”,以姓名为谜,在汉甚盛行也。
《青箱杂记》:
徐铉父延休,博物多闻。尝事徐温,为义兴县令。县署有汉太尉许戫庙碑文,即许劭撰,碑阴有八字:“谈马,砺毕,王田,数七”,人莫能解。延休解曰:“谈马,即言午,‘許’字也;砺毕,即石卑,‘碑’字也;王田,乃千里,‘重’字也;数七,为一六,‘立’字也。”
4、【字谜】 字谜始见于鲍明远诗。
宋·苏轼《仇池笔记》:
鲍明远诗有《字谜》三首,“飞泉仰流”者,旧说是“井”字;又“乾之一九,只立无偶;坤之二六。宛然双宿。”云是“桑”字;又“头如刀,尾如钩,中央横广,四角六抽。右面负两刃,左边双属牛。”乃“龜”字也。
《鲍照集》“泉飞仰流”一章云:
二形一体,四支八头,五八一八,飞泉仰流。
(按:“飞泉仰流”者,垂绠取水而上之。故曰“仰流也”;“一八”者,“井”字八角也;“五八”者,析“井”字而四之,则其字为“十”者四也;“四十”即“五八”也。)
5、【诗谜】谜之命名,多数以谜底为标准,古乐府《藁砧今何在》原系字谜也,而世多称之为诗谜,是不免与“飞泉仰流”相冲突矣!兹以“诗谜”之命名始于《藁砧》一章,姑与纯正之诗谜并列之。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
古乐府“藁砧今何在”言“夫”也;“山上复有山”,言“出”也;“何当大刀头”,言“还”也;“破镜飞上天”,言“月半”也。
又:
“眉峰耸翠”,猜唐诗一句“山从人面起”;“么二三四”,猜宋诗一句“才有梅花便不同”。
6、【物谜】 《古诗赋败弓》一章以“项羽”为题,是为物谜之始。
宋·周密《齐东野语》有《古诗赋败弓》云:
争帝图王势已倾(无靶),八千兵散楚歌声(无弦)。
乌江不是无船渡(无弰),羞向东吴再起兵(无面)。
7、【活谜】 话谜者,俗语之类也。
《留青别集》:
“瞎子唱大花面”,猜俗语一句:“眼不见为净”。
8、【绘画】 《文心雕龙》云:“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盖“图象品物”一类,其又来已久,今之所谓讽刺画、组字画,皆其遗意。中国古画中有取所画之物意或物名以为寓者,亦有谜意,“新年大吉”、“富贵白头”之类是。报载棕榄皂之猜度广告,实画谜之正宗。
9、【哑谜】 哑谜之名,仅见于元曲《西厢记》,制以为谜者则不多见。相传有用纸制一虎,旁置木棍以为谜者,不标射名。有人即以木棍击毁纸虎持赠品以去,询之,云即酒令中之“杠子打老虎”。是或即哑谜之类欤?
四谜语之体格
张起南《橐园春灯话》以为:“谜之用格,终嫌造作,纵极灵巧,究失天然。惟为书有限,而作者无穷,其平正通达,可为谜料者,大都被前人攫去,不得不以人力补天工,庶几另辟一新世界。是格者,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只可以一格为限,若兼用数格,则不独千头万绪,猜者为难,且破碎支离,必非佳构。”其限格之论,深切弊端,至论格之不得已而用之,有鄙薄之意,尚欠研讨。
盖谜之用格,所以启示猜者,俾有迹象可寻。譬歧途之有路针也。且自有谜以来,即赋有局格,特当时只以此为应变事态之智理,未尝视为一种学问,故无人创为局格之名称,以求便于猜者。嗣以运用之范围日广,由单纯之人事谜语进而成消遣文学之一种,遂创定局格,以资便于索隐。此盖谜学之进化,本《文心雕龙》“辞欲隐而显”之义,不可谓无深意存乎其间,未可厚非也。
谜之有体有格,由来已久。《韵鹤轩笔谈》云:“灯谜有十八格,曹娥格为最古,次莫如增损格,增损即离合也。孔北海始作合体诗。”孔北海离合体诗四言一篇曰: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時与进止,出寺弛张。
吕公饥钓,阖口渭旁。九域有圣,无土不王。
好是正直,安固子藏。海外有截,隼逝鹰扬。
六翮不奋,羽仪未彰。龙蛇之蛰,它也可忘。
玫璇隐曜,美玉韬光。
无名无誉,放言深藏。按辔安行,谁谓路长。
此诗离合:“鲁國孔融文举”六字。如第一句“渔”字、第二句“水”字,渔犯水字而去“氵”,所存者“鱼”字;第三句“時”字、第四句“寺”,時犯寺而去“寺”,则存者为“日”字;离“鱼”与“日”而合之,则为“鲁”字。余皆仿此。
至谜格名称之多寡,说者不一。《留青别集》谓:“相传有二十四格,今则存焉者寡矣。”《辞源》亦云:“有二十四格,所存者仅卷帘、虾须、会意、拆字、系铃、解铃格数。”《韵鹤轩笔谈》虽谓“灯谜十八格”,其所举出者则为曹娥、增损、苏黄、谐声、皓首、粉底、正冠、正履、分心、素心、重门、垂柳十二格。《笔谈》又谓 “会心格为最古”,合之不过十三格耳。《袍碧斋谜语》谓:“谜之局格极多,有升冠、纳履、白头、脱靴、解铃、系铃、梨花、卷帘、锦屏、拆字、徐妃、魂魄、颠倒、螺旋之类。而以重门、金蝉为最难作。”计举出十六格。《橐园春灯话》所举之谜格有:折腰、落帽、锦屏、鸳鸯、回文、解带、鹤颈 、双脱靴、双落帽、双折腰、集锦、分见、飞白、素冠、素履、粉面、象形十八格。《留青别集》中有别字一格。《三借庐笔谈》载有运典一格。俗有花腰、组字、的卢 ,的颡,戴帽、素珠、连环七格。吾于研究谜语之便,又创出神龙、反锦屏、庐山、双钩四格。共之得六十一格。其中有一格数名者,并之则有四十四格。特分别胪列如次:
1·会意格2·曹娥格
3·会心格4·升冠格
5·脱靴格(又名)纳履格6·正冠格(又名)戴帽格
7·正履格8·系铃格
9·解铃格10·锦屏格(又名)鸳鸯格
11·集锦格12·重门格(又名)连环格
13·卷帘格14·虾须格
15·垂柳格16·金蝉格
17·鹤颡格18·谐声格(又名)梨花格飞白格
19·皓首格(又名)白头格的卢格的颡格粉面格素珠格素珠格
20·粉底格(又名)素履格21·素心格(又名)花腰格玉带格
22·别字格23·分心格(又名)折腰格
24·螺旋格25·回文格
26·神龙格27·魂魄格
28·颠倒格29·解带格
30·苏黄格31·增损格(又名)离合格
32·双钩格33·组宇格
34·拆字格35·假借格
36·象形格37·运典格
38·徐妃格39·庐山格
40·反锦屏41·双拆腰
42·双脱靴43·双落帽
44·落帽格
上列四十四种,谜家均混称之为格。实则其中有不少谜体,未有为之区分者。盖由于不明何者为格,何者为体。何以为体?何以为格?有以致之也。吾以为体与格之区分有二:
(一)以面扣底谓之体,以底合面谓之格;
(二)体者格之表率,格者体之部属。
上述区别之理解,以后者为合理。谜体有五:兹以以体系格为准分隶于下:
甲会意体
谜语中以会意体力量古,其所隶之谜格亦夥。凡可以意会者,皆隶属于会意体。计三十格:
1·曹娥格 2·虾须格
3·卷帘格 4·颠倒格
5·魂魄格 6·升冠格
7·垂柳格 8·会心格
9·脱靴格10·双脱靴
11·落帽格12·双落帽
13·折腰格14·双折腰
15·锦屏格16·反锦屏
17·双钩格18·系铃格
19·解铃格20·正冠格
21·正履格22·分心格
23·金蝉格24·螺旋格
25·回文格26·神龙格
27·解带格28·鹤颡格
29·苏黄格30·庐山格,
乙谐声体
谐声一名梨花、又名飞白。顾名思义,可以知其为叶其字之音而变其字之义者是。其格有四:
1·皓首格 2·粉底格
3·素心格 4·别字格
丙增损体
增损又名离合,分离其字而复合之,或竟分离其字,或以数字合为一字者是。凡分合字划之属皆隶于增损体。其格有三:
1·拆字格 2·组字格 3·集锦格
丁象形体
凡以笔画、字形、物象为谜者,皆属象形之类。其格有二:
1·拆字格 2·组字格
戊假借体
凡别用一义而假借之以相扣合者,皆属假借之类。其格有三:
1·重门格 2·运典格 3·徐记格
以上 五体四十四格,于谜语之体制已粗备。兹更就普通习用之谜格尽其有例可举者分体解述,以见一般。
(1) 属于会意体者
【落帽格】去首一字也。如:
青山白云人也以醉死(射)博奕好饮酒;
伋去君谁与 守(射)君子思不出其位。
各去首一字则为“奕好饮酒”、“子思不出其位”。
【卷帘格】逆读之也。此格甚为难猜,作亦不易。必事实确切,字字妥贴,又须读之自成文理,无佶屈聱牙之弊,乃为上乘。如:
与可飞白(射)书同文;
仲尼之孙(射)子鱼;
文王之孙(射)王成;
郎君殆如夫人所生乎(射)得妾以其子;
把你做先生的财物与红娘为赏赐(射)修己以敬。
逆读之则为“文同书”、“鱼子”、“成王”、“子其以妾得”、“敬以已修”。均无丝毫勉强,允称佳构。
此类谜语必须先有谜底,然后再因底制面,若限定先制谜面后寻谜底,尤为难能也。
【拆腰格】去中间一字也。如:
畜生何足付大事(射)独孤臣孽子;
严挺之乃有此儿(射)以武王为子;
玉楼赴召(射)则修文德以来之。
去中间一字则为“独孤孽子”、“以武为子”、“则修文以来之”。虽去一字,而文理仍通。
【回文格】此格为张蟹芦所创。盖一句顺逆读之而成两句,有类乎卷帘也。如: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射)孟子反不伐,伐不反子孟。
上句之“反不伐“,指“攻城为下”言;下句之“伐不反”,指 “攻心为上”言。因本事有“南人不复反矣”一语,恰为“不反”二字作注脚。谜语中之别开生面者也。
【神龙格】仅射上半句也。如: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射)无求备。
取“无求备于主人”而中断之。此谜为张起南味鲈所作,彼虽欲自称一格而苦无相当格名,故作者特定为此格名,亦甚雅切也。
【锦屏格】谜底有对字或配偶等字者是。又名鸳鸯格。如:
玉门关(射)金殿锁鸳鸯;
相无二我(射)对影成三人;
王瓜(射)配以后稷。
此为限字一类。“玉门关”以“金殿锁”为鸳鸯;“相无二我”对之以“影成三人”;“王瓜”则配之以“后稷”。不特对偶工稳,而且恰合题分。
【反锦屏】此为作者特定之格。《橐园春灯话》载有一谜,谓有人以:“晋人有冯妇者”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或不解所谓,诘以:如何对法?答曰:对“叶公问孔子于”。又诘以:“子路”二字奈何?则答曰:“子路”不对。以十二字对六字,如算学之除法,相消外比例适合。尤妙在底面虚实字铢两悉称。以其反用锦屏格,故定以为名云。
【双钩格】截去下半句而移置于上半句之上也。如:
门人为臣(射)孔子主我。
双钩之则为“主我孔子”,有神龙掉尾之势。此为《春灯话》所载之谜,格名则为作者所取。
【系铃格】别读字音者是。如:
昏夜诣官署说情(射)有司莫以告。
“莫”字作”暮”字读,则“莫”字上应系有铃也。
【解铃格】应读别音之字,改读本字之原音也。如:
明人休放暗箭 (射)在此无射;
贤内助 (射)可妻也;
再醮又遇贪色汉 (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去“射”、“妻”、“夫”三字所系之铃,而读本字之音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下文,恰有“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也”句,于谜底意义尤为适合。不觉为之捧腹。
【解带格】去谜面中下一字混入谜底者是。如:
玉门 (射)古之为关也。
“玉门关”则亦一名辞。
【鹤颡格】去第二字也。如:
额头先到画堂前(射)“立不中门”。
去第二字则“立中门”矣。
【庐山格】用其本字之音。而又不属于系铃解铃者。如:
小人有母 (射)在亲民(卷帘)。
“亲”字本读作“新”而未尝着铃也。
【脱靴格】去末一字之谓。如:
父父子子(射)公孙丑。
去末一字则为“公孙”。
【会意格】会意原属于谜体,本不应再称之为格。因凡可以意会之谜而别有情节者,均曾以格名别之;其纯为会意而无格可别者,则不得不变体为格矣。如:
若怀石而赴长津(射)愿依彭咸之遗则。
此类甚多,亦应有所区别。
(2) 属于谐声体者
【粉底格】末一字为白字也。如:
节妇(射)不二价;
大鳏小鳏(射)老少无欺。
“价”者“嫁”之别字;“欺”者“妻”之别字。
首一字有别字者谓之皓首,中一字有别字者谓之素心。(其例从略)。
【别字格】句中有别字而不在上、中、下者是;所以别于粉底、皓首、花腰等格者也。如:
一身的疥疮(射)无尺寸之肤不养也。
“养”则“痒”之别字。
(3) 属于假借体者
【运典格】借用典实也。如:
飞将军(射)杀代用张。
姜白石以印章文隐其姓名为“鹰扬周室,凤仪虞廷”之类是也。
【徐妃格】在字学上属于“形声”之字,去其形而借其声者是也。如:
叔叔(射)扶梯。
去其“形”而取其“声”,则为“夫弟”也。
【重门格】用其他谜格双扣之,意多一转者,谓之重门。如:
要离(射)庚娘。
先用拆字格将“要”字离为“西女”二字,再用会意格扣。西方属“庚”。又:
陈大方、胡大昌、丁大全(射)狂而不直。
则先用运典格扣之,(陈等为南宋时官,时目之为“三不吠犬”)再用拆字格除去“狂”字之“直”(丨),则所余者为“三犬”(犭),是为“狂”而不“直”。
(4) 属于增损体者
【组字格】先将谜面组成字而后扣之者是。如徐文长(渭)自署“水田月”,隐其名也,“首”射“道之将行也欤,半途而废,非道也!其何以行之哉”。
【集锦格】拆字法或组字法扣之,以集成各不相属之字(字谜)或成句之类是也。如:“一字有四个口字,一个十字;一字有四个十字,一个口字”射“圖、畢”二字。又:“目字加两点,不得作貝字;貝字欠两点,不得作目字”射“賀、資”二字。又:
沧海桑田(射)枪、晦;
甲乙寅卯(射)杆、枝;
扶桑落日迟迟下(射)杲、果、東、杳。
上系字谜,其属于成句者则有:
土阝(射)城郭不完,为其不成享也;
口(射)无或乎则國空虚。
(5) 属于象形体者
【拆字格】将谜面之字拆散,或用会意格扣出谜底字而后拆之,谓之拆字格。如:“明月半依云脚下,残花并落马蹄前”射“熊”字,以四点象马蹄形也。又:“少女梳妆懒画眉”射“熊”字,以兑为少女,八字象眉也。又:“”射“山色有无中”;又射“山在虚无缥渺间”或“四围山色中”。又有以:
天坛(射)是丘也。
以留丘字之大圈合于丘字之义。
子畏于匡(射)是丘也。
则借其圈以象孔子被围之形,是拆字格之别俱一体者也。
此外又有神智一体,为东坡所创。盖错综、离拆、颠倒字形或笔划。以意扣之。彷佛增损体也。张起南味鲈尝拟为诗谜二章。特录如下,以备一体:
诗云:才长心细无人會,石破天倾水倒流。小技偏从千古合,半同射覆半藏钩。
诗云:颠倒成文工小巧,伊人不见水空流。仰天大笑无言语,细意虚心一笔钩。
又有一种因所射之谜底本有剩字,另借一底以销去之,必须有封、衍、去、无等字,如锦屏格之谜底有对、偶、匹、配字方合者。如《谜拾》中有以:“湖目”射聊目二“荷花三娘子、封三娘”,抵销外只剩“荷花子”三字。又:
子过矣(射四书人名二)公孙丑、公孙衍;
仅剩一“丑”字。
女子阴(射四书二句)君子也、无君子。
仅剩一“也”字。以无格可称,故附之于末云。
五制谜
(一)制谜应具之条件
制谜家应俱之条件,其大端有六:
1、学识淹博一物一知,儒者之耻,制谜家亦应具此博识。否则选材之范围虽宽,而识见之运用有限,虽具有艺术天才,亦苦于施展无机。至谜意之雅俗深浅,亦因是而有异焉。
2、思想细密制谜家应有细密如絮之思力。每制一谜,必兼筹并顾,务使一丝不漏,字字妥贴,略有疏失,即底面不称,不足以为精到之作矣。
3、顾虑精微制谜家虽贵博洽,然博洽者未必精于谜。若硕学通儒之不矜小慧,则未足以言斯道矣。举凡事事物物,无论贵贱大小,必求其适于用,谜固有别裁,非寻常引经据典,寻章摘句者所能共喻。制谜家不独鞭策经史,共我指挥,尤必兼收并蓄,使木屑竹头,皆得其用,乃能见景生情,俯拾即是也。
4、志趣机变制谜家之志趣,应如侦探之办案,路网纷歧,其行径举止,亦曲折飘忽,莫之或定,然凡其所向,无一非线索也。如居恒读书时,往往舍正路而不由,竟幻作奇想。譬读“学而时习之”一语,口虽成声,心中则忽然而记及杨时矣,又忽然而忆及李习之矣。此正如磁之吸铁,针辄指南,有不期然而然者。
5、致力勤紧学业不进则退,譬之山径之蹊,不用则茅为之塞矣。制谜家之思力,亦以勤紧为宜,否则必渐为退化。当其勤习也,其运思之巧速,自觉脑海中如电光之闪烁,忽东忽西,头头是道。若荒废日久,而欲求其巧速如上所述,则末易致也。
6、气度廓落制谜家之特性,在不矜细行,若思想迂拘者,则不足以言制谜也。盖谜材之配合,如化学家之制造物品,其原料一经化学家之配合,即立变其本来之性质。制谜家亦然,无论圣经宝典,大义凛然,一经制谜,家之配合,则其意义必颠倒错乱,嬉笑谐谑,放浪多端。其所以然者,谜意所取之行径为曲线,若取直线而不离本意,则无所谓谜矣。如此等处,使道学先生见之,且嗔为污蔑,指为罪过,况同流乎?
(二)制谜四忌
谜之佳否,以制谜者之心思是否顾虑周详为断。谜之惟一意义在启示,凡有违于启示之原则者,皆宜忌避其重要者约有四大端:
1、忌艰僻作谜必求人猜,佳者尤望其发表,如贾者之奇货得售,庶几不负。非若军人之临敌,惴惴然惟恐弹丸之注射也。制谜者若专事艰深,以僻典异书自矜博洽,苦人所难,则殊失制谜之道也。
2、忌穿凿谜虽贵乎玄妙,而玄妙并非穿凿。以穿凿强人之所难能,而自诩义理精深者,则失之矣。
3、忌轻率谜之传神写照,全在妥贴,一字不称,则全神尽失。其中消息甚微,如造车者必量其辙,然后乃轨轮相副。若率尔为之,则扣合恐有未当矣。
4、忌固执谜者,问题也;作谜者为设题之人,猜谜者则解决问题之人也。设题者固胸有成见,以求解答者之是否与已见相同,恰合符节,则无论矣;若所解答者虽与己见不同,而其意义神情超过已见,则应接受之,否则已之所见者既经揭晓,相形之下,乃不若远甚,未免负人苦心,怡笑大方也。
(三) 面与底之分析及其他
制谜家应首先明瞭谜面谜底之意义。兹特为分晰之:
谜语有面底之称,始于近世,至面底之含义何在?则未有论及之者。吾以为:(一)面者谜之经,底者谜之纬,以纬穿插入经,谜体乃立。(二)表于外者谓之面,蓄于内者谓之底。外所以启示其内,内所以应合其外。表于外者为形状,蓄于内者为思致。思致者形状之母,以是知谜面虽为谜语之主体。而主之者则为谜底。以例证之,谜之佳者多因底而得面,跨灶者虽不能其绝无,究不能作正比例也。
大抵制谜必先择底,相其能中绳尺与否,然后因材器使,摭拾成语或搜讨典实以合之。如面不称底,宁弃置之,盖底可按图而索,面则万不能开卷以求也。
谜之表面不佳者,内容亦不足观,如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若徒饰外观,而扣合牵强,或抛荒题面,或影响模糊,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择底时必心中己先有所触,方能入选,则底得而面亦随之矣。
谜之面底字最忌相犯,亦有故意为之者。如古谜以“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射“二之中,四之下也”。又有以“辰宿列之”,射人名“张易之”者,虽极无味,亦是此体。然有时虚字万不能避,亦不妨相犯。如:“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射“可复许乎”;“天实置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射“一介不以取诸人”;“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射“所以别野人也”。此等虚字,必不可去,舍此别无佳面,不得不用。至于“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射“微子则不及此”,则实字亦不必避,盖纯以意为主,不在斤斤计较无关痛痒之字。若系紧要所在,则万不可犯,在作者斟酌行之耳。
谜底之有叠字者,或作两义,或作一义,皆以雅切为主。古谜以“朕与严子陵共卧耳”射“是天子而友匹夫也”,上一字为星宿,下一字则宿处也;“菼”射“离离原上草”(拆字),是以两火为离离也,扣合均极惬当。
有同时以一典作两谜面,所射之句,亦同在一书,而正用反用。自相矛盾者。如“嵇康懒”、“嵇康不懒”,各射四书一句,同时并出,一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一为“中散为万事” 也。又如“为五斗米折腰”、“安能为五斗米折腰”,亦各射四书一句,一为“郁陶”,一为“不令而行”也。此则有心弄巧,故示人以不测耳。
(四) 撰谜取材修辞
谜面之纯由结撰而成者,但能词旨圆融,亦见工致。如:“登科我辈愧虚声”射“有蕡其实”;“雁行空有字,不见足传书”射“人而无信”之类是也。又如古谜之:“朗诵史汉”射“有班马之声”,所以脍炙人口者,以其活泼灵动处,有胜于用典之食古不化者耳。
以长面扣短底,除人名不计外,如书句亦常有之。如以“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射“疾固也”;“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耳”,射“言忠信”。以“一二梅花烘夕照”射《诗经》“三五在东”,极力刻划,而嫌其着迹。因思此句亦一好谜材,乃构成四条,一为“坟典异书来日本”,则以坟典贴三五,而以日本贴东字也;一为“待月西厢下”,则因其篇名为《月明三五夜》,而以西厢对照东字也;一为“西楼望月几时圆”,则以三五为月圆之夕也;一为“柬”字,则以柬中之两点作八字,其数为三与五也。此四则未免艰涩,不若首条之自然也。
其依据故实撰成之面,有时不得不稍见冗长者。如以“汉哀帝虽与幸臣同卧起,然实病痿也”,射“悦贤不能举”。此则确有所本,假组织以成之也。
有时将古人之谜更换面底,居然青出于蓝者。如:“平旦之气”一句,昔人以“千不是,万不是,总是小生的不是”扣之,人皆誉其有情有趣,然嫌其太俗,乃以“王亦未敢诮公”易之;“子比而同之”一句,昔人以“孪生”扣之,然嫌其太庸,乃以《左传》“取于父为类”易之,不但神理俱足,而谜面亦庄重典雅,胜过前人。又如“秦王除逐客令”射“信斯言也”,本极浑脱 ,然嫌其稍泛,乃以“斯可以从政矣”易之,多一“政”字,于“秦王”较为周密,且“斯可从政”,双方俱到,不似原底仅指一面。
有因姓名偶合,而事实全诬,由杜撰而成者。如古谜以“司马德操与司马仲达作何品评”射“徽柔懿恭”,颇有称道之者,然“柔恭”二字与两人身分太不伦,不过因徽懿适符其名,勉强凑成耳。又如“吕布欲为董卓发丧”射“奉先思孝”毫无根据。
谜以一字为底者,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射“能”字,则以增损而兼象形;“嫁得金龟好夫婿”射“養”字,盖拆“養”字为“良人王八”而卷帘读之也;“封侯夫婿”射“養”字,则为“良人羊头”,以古典俗语为根据者也。此类谜最易射,因其无须记诵,但明其意即可推求而得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射“倆”字,底面天然,两“入”字饶有画意,可谓神品。其由结撰而成者,如:“竹疏宜入画,樹少不成村”射“彭”字,为最活泼浑成,既无针线痕迹,措词亦复俊逸。
有依附典实,参以意匠而似确有来历者。如:“吴市吹箫第一声”射“方员之至也”,即是此法。“《新唐书》于魏郑公有微词”射“宋不足徵也”,《新唐书》作自宋祁则实,而不足于魏徵则虚也;“上官婉儿与沈佺期论宋诗”射“吾以子为异之问”,婉儿之评沈宋诗则实,而与沈论诗则虚也。至以“杨妃说禄山伤乳之由”射“投我以木瓜”,则莫须有也;“桓公薨于车,文姜实与谋焉”,射“谁其尸之,有齐季女”(解铃),则难保无也;“穰侯搜王稽车中”射“必得其禄”,则势所必至也;“吴王僚见鱼炙而喜”射“不识有诸”,则理有固然也;“司马氏有易姓之忧,而不知有宫闱之辱”,射“见牛未见羊也”,则事难逆料也。此皆从枯窘逼窄之中,寓变化神明之用。谜家解此,措置裕如矣。
有上下两橛如风马牛之不相及,拌合而成者,如:“旦旦”射“周公优为之”;“摩诘谏逐客书”射“维号斯言”(解铃),盖摩诘乃王维之号,而《谏逐客书》则李斯之事也。
有无典可用,纯用白描者。必须底面语意大方,扣合的当,方为能手。如:“挑灯闲读牡丹亭”射古文“光照临川之笔”;“只这脚踪儿将心事传”射“谓行多露”;“你如何临去也回头望”射“请问其目”。乍观之,尚不及用典者之精采夺目。而制谜者经营缔造,更费苦心矣。
有时运用成语,虽嫌其长,而决不能缩短一字者。如:“我将舌尖上说辞,传你简帖内心事,管教那人来,探你一遭儿”,射“言必信,行必果”(解铃),此则不得强事点窜者也。
以典实成语扣题,有时过于冗长,而减至无可减者。如以“汉高封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射“沛泽多”此就成语略为删节,若再加减损,即不免辞不达意之弊矣。
以短面扣长底者甚少,如以“晋阳渠决,韩魏离心”,射“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知亦大矣。”因《国语》有智伯行水一语,可作根据,尚不嫌于空泛也。又如“九连环”,射“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盖九连环皆连,惟末一环独断,此章八句皆叠字接续,惟末一句独否。天下之物,神似巧合,固无出其右者矣。
有须作策问体者,大抵因谜底有虚字不可抛荒,或有馀字无可安置,故不得已而出此,如:《镜花缘》之“何谓信,射“不失人亦不失言”;“项羽何以疏范增”射“为间不用”(系铃);“伍员何故背楚”射“以费畔”;“何谓嫂”射“以兄之室”。皆借以衬出谜底之虚字耳,此亦人力补天工之一端也。
有须合语气者,必脱口如生,方得神理。如以古诗“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射“夫我则不暇”(解铃);“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射“惟我与尔有是夫”(解铃);“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射“天丧予,天丧予”(卷帘);皆不啻若自其口出者也。
谜语之取材,面以成语书句为佳,底以通常所用之书句或成语为佳。以所在地文化关系,又必须斟酌猪者之程度,以定其浅深。若在大部会中,应深浅并重,分别程度,各列一门为宜也。
《老》、《庄》、《尔雅》等书,虽间有读之者,而能记忆者鲜,且此类书一字一读者为多,不宜断章取义,故障猜者思力也。
《古文观止》一书,人所必读者也。其中《国语》、《国策》、《楚辞》、《史》、《汉》,及历代之文皆备,颇可取材,但必须标明篇名,免使猜者茫无头绪。
有底面可通,而以互易为宜者。如“自西自东”射“迭为宾主”,虽亦可用,然细按之,终不若底面互易之为佳。盖面用本义,底作别解,乃为谜之正格。既底面皆系书句,何必定出于假借。若因谜面书句过于生涩,使人难记,则不得不移彼就此;若同是熟书,便可不必。又如“迭为宾主”射古文“东亦客也”,此则天然底面,断断不能互易者矣。
有同一谜面,同一书句可扣两底,而彼善于此者,必斟酌用之。庶不至屡为猜者所胜。如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射“贾请见而解之”,继思于“有故人之意”数字,似落空际,乃改射“非以干禄也”,从题面反振而出,既有神味,且用一“禄”字,恰合当时情事。盖须贾只知其为范叔,并不知为秦相张禄,绨袍之赠全是故人情重,非有意干之也。两两相较,浅深何止天渊。如前句,但以“绨袍赠范叔”扣之足矣,惟用意曲折,命中颇难,后猜者祗射得前句,亦以予之,然后为之说明。则猜者必为之服膺矣。
有时求面不得,而别有所感,乃得化板为活之妙,能解此决,可使天下无弃材矣。如: “君子有三变”一句,恰合君子豹变之义,惟多一三字,横梗其间,无法以消化之,继而忽触悟,以“赤豹、白豹、黑豹”(见《诗疏》《尔雅翼》)扣之,不独“三”字不为我梗,反为我用矣。
有谜底甚佳,苦无好面以配之,如彩凤孤飞,佳人独处,为人间之缺憾。然天之生物,必无独而有偶,特无人为之撮合耳。古人所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者,制谜时亦往往有此境界。如四子中“一人陶”一句,以为陶姓故实,必有可合者,乃搜索枯肠,偏无所获,嗣于无意中得《归去来辞》“怀良辰以孤往”一语扣之,竟如天衣无缝。人言文章有神,岂不然哉。
以古人名作谜,最忌冷僻生涩,宜择其昭昭在人耳目者为之。与猜谜者以驾轻熟之机会。盖数千年来人名见诸史册者,不啻恒河沙数,若任便取以难人之所不能,则未免失乎情理之常也。其取材之范围,最好以《左传》、《四书》,此书为多数人所熟读故也。若取时人为材,则尤普通也。以草木鸟兽之名为谜材,数量极多,宜取其尽人所晓者为之,否则可以不作。盖此等谜正如戏剧中之副末,聊以点缀凑趣而已。
书名、地名、官名、俗谚,以及一切什书小物,皆可取以为谜,然不过随手拈得,无专心致志以求者,因其范围之广,正如草木鸟兽之名亦应有以限制之也。
诗词一类,浩如烟海,漫无界限,然其中可作谜材者,实难其选。盖当作者敷词藻之时皆几经研炼,字斟句酌,绝少迷离倘恍之意,非若四书五经之质实古奥,可以指鹿为马也,大抵诗之五言及空句。尚间有可用,七言与实句,则难于为力。但有一字未协,即不中绳墨,若强加斤削,垩虽去而鼻亦随之伤,似断非佳谜也。若勉强使原句分化,致意义各不相属,虽费尽匠心,终非正道也。
诗词以《唐诗三百首》为最普通,颇可取为谜材,但必须趋熟避生,使人易晓。词意则以浑脱为主,不事雕琢,句中稍有违拗者,宁可弃之,免刻鹄画虎之讥也。以诗韵为谜底。取径虽窄,而猜之则易。词曲类读之者寡,能记者尤稀,若取为谜材,难乎其有应之者。惟《西厢记》事简而词精,几于无人不读,取作谜材,最为相宜。
以《聊斋》目录及《水浒》目录为谜材者甚多,以其书最为普通,而读者甚多。作之不难,猜亦甚易也。
以蒙经为谜材,《百家姓》毫无文义,《千字文》虽文义可通,又皆实字堆砌而成,语多生硬,均不易属意。惟《三字经》稍为活动,但以其字句太少,难免雷同之弊耳。
谜底借用古人姓名之一字者,必须单姓单名方可。若系复姓二名,或用其字,则不可任意割裂。有以“谯周草仇国论”射“将以反说约也”,仅以“约”字为姜伯约,虽事实吻合,人咸称之,然终不可为训。又如“内事不决问张昭”射“布在方策”(卷帘),用其字中之一字,虽扣合自然,终觉未当。至于以“初出茅庐第一功”射《书经》“自葛始”;“一体君臣祭祀同”射“与葛为邻”。则“葛亮、马迁”,自昔已有此称。此外,如伍胥、鲁连、严陵之类,亦尚不为无本也。(待续)
|
阅读次数:15455 |
|
|
|